鼻中隔血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鼻部疾病鼻中隔偏曲
TUhjnbcbe - 2021/10/27 9:23:00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类型有C形、S形,或呈尖锥样突起(骨棘或矩状突),或呈由前向后的条形山嵴样突起(骨峙)。

鼻中隔偏曲的病因

外伤

为鼻中隔偏曲的主要原因,直接或间接损伤鼻部均可造成。直接外伤常有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及鼻中隔软骨脱位,引起鼻中隔变形。幼儿受伤后,常使筛骨垂直板、犁骨、鼻嵴及鼻中隔软骨的连接处发生脱位现象。因各骨发育不全,当时症状不显,随年龄增长,鼻中隔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偏曲。新生儿鼻中隔偏曲的主要原因为分娩产程中,颅骨在产道受压迫,使两侧颧骨及上颌骨向中线挤压,致腭弓向上扭转和鼻中隔组成部分形态改变而发生。鼻中隔后部骨化较早,且有鼻骨和颅骨保护,受伤机会极少,不易引起偏曲。但鼻中隔前部即软骨部,位于鼻梁中央皮下,易受外伤,发生脱位和偏曲。

发育异常

鼻中隔上部的鼻骨、筛骨和其下的颌骨、腭骨、犁骨等一般发育较早,而鼻中隔软骨发育较晚,使后者四面受限制,造成鼻中隔前端偏曲。后有筛骨垂直板和犁骨的阻挡,鼻中隔软骨发展困难,多形成矩状突。头颅骨在发育期,抵抗力最弱处为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接合处,故偏曲多在此处发生。亦有认为犁骨发育过度或切牙发育错乱为鼻中隔偏曲的原因。

高拱硬腭

某些腺样体肥大患者,鼻腔阻塞,张口呼吸,日久,硬腭向鼻腔高拱,形成高拱硬腭,使鼻顶与鼻底距离缩短,鼻中隔发育受限制,渐呈偏曲状态。通过测量证实硬腭高拱者多伴有鼻中隔偏曲,但亦发现不少鼻中隔端正,而具有高拱硬腭者。鼻中隔位于前颅底和硬腭之间,从硬腭至筛骨板距离约为5cm,如短于此数,则易形成鼻中隔偏曲。

遗传因素

鼻中隔偏曲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父为长形头颅,母为小平头颅,其子女可能鼻中隔巨大而鼻腔狭小,致鼻中隔无发展余地,在发育中逐渐形成偏曲。也有认为单纯偏曲可能为遗传性,多发性偏曲常为外伤所致,曾发现某些家庭中有同样鼻外或鼻内畸形的现象。

压迫因素

鼻腔内肿瘤或异物压迫,可使鼻中隔偏向一侧。

鼻中隔偏曲好发人群

青少年

由于青少年户外活动量大,容易造成鼻中隔的骨折、错位,导致鼻中隔偏曲的出现。

儿童

由于儿童还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骨质较软,当其患有腺样体肥大、鼻息肉、肿瘤等疾病时,可以压迫鼻中隔,导致弯曲。

家族史

家族中曾有患过鼻中隔偏曲者,也容易导致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的症状

鼻塞

因鼻中隔偏曲的程度、类型及部位不同而异,是最常见的症状,多呈持续性鼻塞,如一侧偏曲为单侧鼻塞,久之出现对侧下鼻甲代偿性肥大。若呈S型偏曲则为双侧鼻塞,若呈双侧鼻腔交替性鼻塞,提示并发慢性鼻炎。

鼻出血

鼻中隔偏曲的突起处(如棘或嵴处)表面的黏膜较薄,受吸入气流刺激易发生黏膜糜烂、出血。

头痛

鼻中隔偏曲突出部位与下鼻甲或中鼻甲接触,甚至相抵,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

鼻中隔偏曲的并发症

鼻中隔血肿

鼻炎。鼻外伤或鼻中隔骨折后,局部血管损伤出血而形成,鼻中隔矫正术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也可并发本病。

鼻中隔脓肿

多因鼻中隔血肿继发感染所致,少数可继发于邻近组织的疖肿、急性鼻炎、流感、猩红热和伤寒等,因此本病也可发生在新生儿和幼儿。

鼻中隔偏曲的预防

避免外伤

避免鼻外伤是预防鼻中隔偏曲的主要手段,腺样体肥大的儿童患者通过及时治疗,避免长期张口呼吸,可预防出现鼻中隔偏曲。

保持鼻部湿润

保持鼻腔湿润,可避免鼻出血。

增强抵抗力

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减少感冒次数,避免导致鼻部外伤等。

鼻中隔偏曲患者注意事项

●鼻中隔偏曲合并鼻出血者需保持鼻腔湿润,避免到空气干燥或灰尘多的环境中,可采用空气加湿或油类滴鼻方法保湿。

●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用力擤鼻涕、用手挖鼻,在打喷嚏时可张开嘴,以减少鼻腔压力。

●鼻中隔偏曲患者可以吃牛奶、鱼肉,牛奶中蛋白质丰富,热量低,脂肪少,能够为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元素。鱼肉中蛋白质丰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这类食物主要是为机体提供必要的热量。

●饮食要清淡,多喝温水,并且是小口多饮。由于术后要靠嘴巴呼吸,会引起咽部不适,这种情况下应选择小口饮用温水。

●鼻中隔患者禁忌喝酒,不利于手术后的恢复。切记不要大口的喝,以免触碰刺激到鼻部伤口,也不要喝过烫的水,易导致血管破裂。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鼻部疾病鼻中隔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