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智美圈”,专注美容整形
学习,从“智美圈”开始
温馨提示:#春季学习优惠#
3月1日~3月31日
加入会员,平台所有课程无线畅学,每日不断更新。
原价元年会员服务(一年)
春季补水活动价格元(买一年送一年)
视频购买以后2年内可回看
再送价值元丝美妮CELLMONDNA超级婴儿针一瓶
鼻尖整形的目标一般是构建外观自然的鼻尖,与鼻背保持协调,与所有的面部特征保持协调一致。该基础理论不仅适用于亚洲求美者,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种族的求美者。对特殊种族的求美者,应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不断与之接触与交流,才能达到和谐美。因此,每个手术都必须根据种族背景而高度个体化。
就亚洲求美者鼻尖手术而言,鼻尖突出度、旋转度和大小是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充填后鼻尖得以调整,突出度与鼻背高度和谐匹配,外形柔和圆润而不是棱角分明,这就是当代亚洲人鼻尖手术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应牢记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很多亚洲求美者需求的是在改善鼻尖突出度的同时没有过度上旋。突出度和旋转度,因求美者个人喜好、年龄、性别、职业及所有的面部特征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多数求美者需要并且接受鼻背充填,因此鼻尖突出也相应与此保持平衡。鼻尖宽度应在面部解剖的背景下评估,而不是仅通过单一特征来决定。如果面部相对较宽,狭窄的鼻尖就会很显眼,有明显的手术痕迹。
在亚洲人中,要想得到更加赏心悦目的鼻,需经历很多的手术步骤。通常应用的是软竹移植技术,包括各种鼻尖盖板移植术和鼻中隔延伸移植术。理论上来讲,单独运用某一技代就足够了;但实践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多需要联合应用不同的技术。由于亚洲人鼻尖撑力量先天性薄弱和皮肤相对较厚,除了少数求美者外,鼻尖充填很少能通过单独的缝合技术来完美实现。
一、求美者评估行鼻尖手术前,应观察并分析当前的鼻尖形状和支撑情况。下垂、尾端旋转、突出不良但软骨支撑良好的鼻尖相对容易处理,而鼻尖初天、突出度不足、下外侧软骨非常薄弱并且伴有鼻中隔缺陷的求美者最难处理(图4.1)。
对此类案例要小心处理,如方法不正确,试图增加鼻尖突出度时会使鼻尖更上旋而呈现短鼻外观。
通过触摸鼻尖、尾侧鼻中隔和鼻部皮肤来评估鼻尖支撑情况,因为上述结构对鼻尖形状最为重要。下外侧软骨较大和鼻中隔支撑力量较强的鼻尖相对容易控制。然而,许多的亚洲求美者都合并有若干不利条件,如鼻尖软骨未发育、鼻部皮肤较厚及鼻中隔缺损、后移。
术前需要与求美者讨论具体要求和预期效果。鼻尖外形的轮廓受限于诸多因素,其中以皮肤和软骨最为重要。应让求美者充分阐明愿望,以防讨论时发生误解。对于敏感的求美者,就连自下方观察时鼻孔外形存在的细微差异也会导致不满意。术前必须拍照并加以分析。提高鼻尖突出度会使之前就存在的鼻翼缘高度的细微差异或鼻小柱的倾斜变得更明显。
求美者喜好、鼻尖特征、手术医生的经验与喜好,是选择合适的鼻尖手术入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许多求美者强烈要求采用鼻内入路,以避免开放入路造成的鼻小柱瘢痕。对此类案例,在咨询时对鼻内入路的优点和局限性事先都要进行充分讨论。
除了鼻尖特征之外,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时,还有两个因素应该考虑。第一,鼻尖支撑情况。当下外侧软骨大小和力度足够时,鼻内入路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然而,当软骨薄弱支撑力不足时,鼻内入路鼻尖整形术是无效的。第二,鼻尖突出和旋转度的状态。置入鼻小柱支撑移植物、聚拢下外侧软骨以及应用帽状移植物,都会使鼻尖突出同时轻微上旋。对那些已经处于短鼻临界状态的求美者而言,这种旋转度的提升会导致外观上的过度上旋。对于此类求美者,通过开放式入路应用鼻中隔延伸移植物则非常合适。因此,鼻内入路最适用于那此下外侧软骨强大、鼻尖轻微低垂的求美者,同样也适用于那些皮肤不厚、没有鼻尖软骨严重畸形或不对称的求美者。
手术技术经鼻内入路增加鼻尖突出度鼻内入路帽状移植物
在鼻尖皮肤标记置入物放置点。自鼻中隔或耳甲艇切取软骨之后,参考需要充填的程度和目前鼻尖的大小,将2~3片软骨重叠缝合。设计置入物的大小不超过正常穹隆间距离,一般为6-8mm,并仔细修剪边缘。打2~3个结,带线的针留下不剪。修剪移植物边缘使其与周围软骨平滑过渡,或者用Brown-Adson钳将其夹碎。此步骤操作失败会使移植物外形显露。经穹隆下边缘切口分离腔隙,使其略大于移植物(图4.2)。用带5-0PDS缝线的缝针自切口进入,于鼻尖事先标记点出针。通过牵拉缝线,将移植物置入腔隙正中(图4.3)。缝合切口,缝线保持轻微张力。穿出的缝线用胶布固定于皮肤,1周后拆除。
图4.2经鼻内入路置入帽状移植物。应于穹隆下缘做切口,建立略大于置入物的充填腔隙
图4.3用5-0PDS缝线缝合双层耳甲软骨,自切口进针,自皮肤上事先标记的置入物正中点出针。轻轻牵拉缝针,直到置入物被置于腔隙正中
鼻内入路应用鼻小柱支撑、穹隆间缝合和盖板移植物
按照计划步骤(如帽状移植、盾状移植或鼻小柱支撑),设计取自鼻中隔或耳部的软骨。切口可根据移植物的大小和特性进行调整,但通常应自双侧自穹隆下缘扩展至鼻小柱外侧。该切口有利于暴露和分离下外侧软骨穹隆和内侧脚。经下外侧软骨的穹隆内缝合能轻微增加突出度。该缝合始于内侧脚内侧上部,穿行中间脚至外侧脚穿出。
然后,反向缝合,从外侧缝向内侧脚,在内侧脚的内侧打结。仔细操作,保持双侧穹隆对称,避免外侧脚过度内侧化或者外侧脚递进。此时如操作不当,会引起下外侧软骨畸形和/或内侧脚与外侧脚角度过度狭窄等。为了加强鼻尖支撑,在内侧脚之间分离腔隙,随后置入鼻小柱支撑物(图4.4)。取自鼻中隔的鼻小柱支撑物应有足够的长度和力度,要挺直。作为鼻中隔支撑的辅助手段,行双侧穹隆间缝合(图4.5)。另外,根据需要,可将双侧穹隆拉至一侧鼻孔外并予以缝合。修剪突出于穹隆的过多的鼻小柱支撑物部分。如前所述,于穹隆1上放置帽状移植物(如有需要)。重置穹隆于自然位置,鼻尖复位,通过侧面观和基底面观交叉检查鼻背高度。
图4.4经鼻内入路应用鼻小柱支撑和穹隆间缝合技术抬高鼻尖。自双侧穹隆下缘至鼻小柱外侧切开,暴露双侧穹隆和内侧脚。于内侧脚间分离腔隙,置入鼻小柱支撑物。为保持稳定,将双侧穹隆与支撑物缝合
图4.5实施该操作时,从内侧脚向外侧脚方向开始,然后再从外侧脚缝回内侧脚。仔细操作以保持穹隆对称,避免外侧脚过度内收
应用鼻中隔延伸移植物控制鼻尖突出度和旋转度基本概念
鼻中隔延伸移植物是亚洲人鼻尖整形术的重要工具。将鼻基底构建坚实,才能在其上对下外侧软骨重新定位,鼻尖突出度和旋转度才能得以有效控制。通过改变外形和位置,移植物能被有效用于填充,控制上旋、下旋,或鼻延长,或矫正鼻唇角。
设计鼻中隔延伸移植物时,应考虑鼻尖突出和旋转的程度。将下外侧软骨重新定位并与新的鼻中隔尾端缝合,能即刻提升鼻尖及其旋转度;由于鼻尖得到了强力支撑,该方法适用于短鼻求美者,或者那些希望增加鼻尖突出度而支撑薄弱的求美者。然而,如其他增加鼻尖突出度的方法(如鼻小柱支撑或软骨性鼻尖移植)可有效应用时,应用该方法应慎重,不要过度。因为,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技术涉及许多侵袭性操作,需要分离的软组织较多。缺点之一就是鼻尖弹性降低导致鼻尖僵硬,术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另一个缺点是当张力过大时,延伸移植物会发生弯曲。当鼻中隔尾端支撑力量比较薄弱,或者在新的鼻尖部位,重新复位的下外侧软骨与外覆的皮肤软组织产生过大张力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因此,医生有责任于术前将所有可能的情况告知求美者。
鼻中隔延伸移植物类型
鼻中隔延伸移植物有两种类型:重叠型和端对端型。根据软骨强度、鼻中隔尾端完整性、可利用软骨的量以及预期的鼻尖形状,重叠型鼻中隔延伸移植物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是,该移植物与整个鼻中隔尾端重叠并延伸至前鼻棘。由于稳定性增加,该移植物能用于主要的鼻尖充填,可将其放置并固定于鼻中隔尾端部分。其主要应用于要求鼻尖中等程度突出和鼻中隔软骨相对较厚的案例。无论任何类型,该移植物都要用鼻中隔软骨或骨予以加强,以防其上方的组织张力过大而可能致其弯曲或扭曲。
与重叠型相比,由于有加强型撑开移植物将其强化,端对端型鼻中隔延伸移植物的优点显著:避免了鼻中隔尾侧端的增厚或扭曲,从而很少发生鼻塞。
鼻中隔延伸移植技术
1.鼻中隔延伸移植术多通过开放式入路进行。大而平整的软骨通常取自鼻中隔后部。参照鼻尖最终的外形和稳定性来设计鼻中隔延伸移植物。例如,为了矫正鼻小柱退缩,设计的鼻中隔延伸移植物对应鼻小柱的部分应突出于鼻小柱,并且将下外侧软骨内侧脚以舌榫结构方式缝合于由移植物形成的新的鼻中隔尾端。
2.当鼻中隔原本就比较厚实时,可以重叠形式将鼻中隔延伸移植物应用于鼻中隔尾端(图4.6)。应精细雕刻,避免尾侧端过厚,这对保持呼吸通畅非常重要。移植物可适当弯曲,以保证末端居中。
图4.6重叠型鼻中隔延伸移植物,仅依靠鼻中隔尾端来支撑
3.一侧(鼻中隔黏膜,译者注)分离之后,除非另外需要,对一侧的分离应尽量少,仅延伸至能将移植物安全缝合于鼻中隔尾端即可(图4.7)。
图4.7固定于鼻中隔尾端左侧的重叠型移植物。用5-0或4-0PDS缝线将其固定于鼻中隔尾端。注意,左侧鼻中隔黏膜已完全分离,但右侧仅部分分离,能够容纳移植物即可
4.当鼻中隔尾端支撑力量薄弱时,有两种方法可予以加强。第一,将鼻中隔后角缝合固定于前鼻棘。第二,用撑开移植物或板条移植物支撑鼻中隔延伸移植物。将薄骨用作板条支撑是好的方法,但将其用作鼻中隔延伸移植物并不可取。如果切取的软骨足够大,就将其设计为突出于鼻中隔尾端的板条移植物,可同时达到强化与延伸鼻背的目的。
5.在端对端型,鼻中隔延伸移植物通过2~3点固定保持稳定:鼻中隔后角固定于前鼻棘,应用8字缝合将鼻中隔延伸移植物固定于尾端鼻中隔末端,以及将鼻中隔延伸移植物与单侧或双侧加强型撑开移植物固定在一起(图4.8)。
图4.8端对端型鼻中隔延伸移植物,由双侧加强撑开移植物予以加强。在两种类型中,根据鼻尖突出度和旋转的程度来决定移植物形状
6.用5-0PDS缝线或6-0透明尼龙线将下外侧软骨缝合于鼻中隔延伸移植物,使其重新定位,以形成新的穹隆(图4.9)。下外侧软骨与鼻中隔延伸移植物之间另外缝合以加强固定。用4-0普通肠线将鼻中隔膜部与鼻中隔延伸移植物贯穿缝合,以进一步加强。如果需要,在新穹隆上放置帽状移植物或盾状移植物,以进一步细化鼻尖外形(图4.10)。
图4.9应用鼻中隔延伸移植物调整鼻尖。移动下外侧软骨并将其固定于新的穹隆
(由鼻中隔延伸移植物形成)上
图4.10增加鼻尖加突出或增强鼻尖表现点,另外应用盖板移植物(取自耳部软骨)
调整鼻尖外形的其他实用技术盾状移植物将盾状移植物
置于鼻尖前下部(内侧脚浅面)能够增加鼻尖突出度,强化鼻尖上区转折与鼻尖下区转折的外形。盾状移植物通常用鼻中隔软骨制作,偶尔用肋软骨。其上方部分设计为6~8mm,形态模拟鼻尖表现点。边缘必须修薄。为保持稳定,其与内侧脚之间至少缝合4针(图4.11)。在该案例中,应将支撑移植物放置于盾状移植物后,以防其歪斜和意外的头侧旋转。
图4.11盾状移植物(箭头所指),开放入路。置入盾状移植物,用5-0PDS或6-0透明尼龙线至少缝合4个位点。斜行修剪边缘。如有需要,使用支撑移植物增加稳定性
下外侧软骨外侧脚头侧切除术
当下外侧软骨较大、穹隆间距离较宽时,鼻尖看起来又圆又方(盒形或球形鼻尖),外侧脚头侧切除和中间脚内收能够减小鼻头、缩窄鼻尖。由于术后继发瘢痕收缩,该操作容易导致术后鼻尖轻微向头侧旋转。对于鼻部皮肤相对较厚的求美者,这种操作并不能显著缩小鼻尖而对于薄皮肤的求美者,该方法是有效的。无论鼻内入路还是开放入路,都能完成该手术。切除后下外侧软骨应保留7~8mm宽度,双侧相等。仔细操作,不要切除形成鼻尖表现点的中间脚。操作时用15号手术刀,切入不可过深,以防损伤下外侧软骨下方的黏膜。然后,用虹膜剪自黏膜分离软骨(图4.12)。手术后鼻尖即刻变窄。随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继发性瘢痕,鼻尖变得更窄。
图4.12头端切除,缩小鼻尖体积。外侧脚应保留至少7-8mm,并保持双侧对称
外侧脚移植物
外侧脚移植物能防止下外侧软骨塌陷,并能塑造流畅的鼻翼一鼻尖轮廓。该移植物有两种类型:外侧脚盖板移植物和外侧脚支撑移植物。
当外侧脚毁损或变形时,用外侧脚盖板移植物将其恢复;鼻尖充填时,用外侧脚盖板移植物加强鼻翼软骨。当下外侧软骨严重毁损、鼻尖支撑力丧失时,鼻尖支撑应首先在中间脚和内侧脚得到恢复(通过应用鼻中隔延伸移植物或鼻小柱支撑)。设计与外侧脚形状相匹配的移植物,并将其置于外侧脚上(图4.13)。用5-0铬制肠线,将软骨移植物与前庭皮肤反复贯穿缝合。移植物对称与缝合对称都很重要,有山于避免术后出现鼻翼不对称。如有需要,可同时行帽状或盾状移植。
图4.13外侧脚覆盖移植物。修剪间隔软骨或肋软骨使其与外侧脚相匹配,将其置于双侧外侧脚上,作为外侧脚覆盖移植物
外侧脚支撑移植物通常用于矫正外侧脚外形或用于外侧脚复位(图4.14)。当外侧脚太凹或太凸时,鼻尖外形看起来就不自然。将直的软骨放置于外侧脚下面,可使其平坦或变直,并能使外侧脚和中间脚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分离外侧脚下底面的前庭皮肤后,置入一片取自鼻中隔的平直软骨。然后用5-0铬制肠线将软骨移植物与前庭皮肤反复贯穿缝合。如有需要,可多缝几针以固定移植物。经此步骤,外侧脚即恢复平坦。
图4.14鼻翼一鼻小柱不协调的矫正。(a)术前照片显示:鼻背不足,鼻小柱低垂,鼻翼缘轻微退缩。(b)术后6个月,鼻背充填良好,鼻翼与鼻小柱外观自然协调。(c)掀起皮瓣之后,由于内侧脚与外侧脚之间缺乏角度,下外侧软骨外观呈圆形。(d)自外侧脚与前庭皮肤之间分离,置入取自鼻中隔软骨的平板移植物。将中间脚固定于鼻中隔延伸移植物。
术后鼻尖外形改善,内侧脚与中间脚之间形成角度,外观满意
有些案例,外侧脚汇聚于鼻纵轴(异位),鼻尖看似球形,外观不自然。该类型鼻尖可以通过改变外侧脚附着方向来改善,将垂直方向更多地改为水平方向。外侧脚自前庭皮肤彻底分离后,置入一条长的支撑移植物,延伸至整个外侧脚;随后将外侧脚旋向尾端,向梨状孔方向固定(该区域事先分离)。该外侧脚复位方式在高加索人中已有完美的描述和应用,因亚洲人皮肤和皮下组织相对较厚,该方法未必如此奏效。
切牙骨前移植物
在亚洲人中,切牙骨前区域通常发育不全,致使鼻下点后移、鼻唇角锐利,以及鼻小柱退缩。在前鼻棘或切牙骨前附近置入自体(软骨,骨)或人造(Gore-Tex,硅橡胶,聚酯纤维)移植物,能改善鼻小柱退缩,使鼻基底自然抬升与旋转。
将自体或合成移植物置于上颌骨前方,恰好位于前鼻棘下方。移植物材料通常要有一定数量,常用易于定形的合成材料,如Gore-Tex或聚酯纤维网。肋软骨能提供足够多的自体移植材料。可通过在内侧脚之间进行分离或唇下切口方式进入切牙骨前区域。分离并建立稍大于移植物的腔隙,随后置入移植材料。小片软骨的聚合体可直接塞入腔隙,大片的软骨置入后应与周围软组织或前鼻棘固定,以防下滑或移位。重要的是,设计的移植物应适合切牙骨的外形和曲度。另一个较好的选项是将软骨切碎外包自体筋膜。对于切牙骨发育不良、鼻尖突出度不足的案例,可以联合应用切牙骨前移植物与加强型鼻小柱支撑杆。
鼻翼缘移植物
鼻翼缘移植的操作是,将一薄片软骨移植物自鼻面(软组织三角)开始沿鼻翼缘放置,从鼻尖小叶至鼻翼小叶形成平滑过渡。当发生鼻翼退缩时,该方法能加强鼻翼边缘并使其轻微降低。采用开放入路,用锐性虹膜剪自鼻尖开始沿鼻翼缘分离软组织。靠近鼻翼缘边缘实施分离,仔细操作,腔隙不应分离过大。自鼻中隔切取宽2~3mm、长12~15mm的薄平软骨。用Brown-Adson钳夹碎尖端后,将移植物置入腔隙,缝合入口。
技术要点1.经鼻内入路,盖板移植通过适当的腔隙分离、仔细雕刻、经导引线缝合置于确切位置可完美实现。
2.经鼻内入路,联合应用穹隆间缝合、鼻小柱支撑和鼻尖盖板移植,能使鼻尖轻中度提升并伴有轻微头侧旋转。
3.需要参考充填或旋转鼻尖的程度来设计鼻中隔延伸移植物。
4.重叠型鼻中隔延伸移植物应仔细雕刻并准确置于中线,以防鼻尖偏曲。
5.将端对端型鼻中隔延伸移植物置于内侧脚之间,应用8字缝合以端对端的形式与鼻中隔尾端对齐。可通过加强型撑开移植物或薄板移植物予以加强。
6.诸多的鼻尖调整技术,包括盾状移植、头侧切除、外侧脚移植、切牙骨前移植及鼻翼缘移植,都应与鼻中隔延伸移植适当联用,以进一步调整鼻尖。
并发症及其处理突出度丧失随着时间的延长,由鼻小柱支撑杆和鼻尖盖板移植物提升的鼻尖会慢慢降低。肿胀消退和移植物吸收是突出度丧失的主要原因。为预防该并发症,应以前鼻棘为支点,用鼻中隔延伸移植物以加强支撑。
过度上旋过度上旋比较常见,发生在不考虑鼻尖旋转因素而过度增加突出度的情况下。没有合适的预防措施,单纯应用各种鼻尖移植物和支撑物提高突出度,最终会使鼻尖旋向头侧。参考鼻尖突出度和旋转度,恰当设计鼻中隔延伸移植物能够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
鼻尖不对称或偏曲鼻尖的自然外形调整后,经常发生不对称或偏曲。在中线,将鼻中隔尾端精准复位或将鼻中隔延伸移植物精准放置,是预防该并发症的关键措施。另外,鼻尖盖板移植物放置与缝合也需精准、对称。在很多案例中,又薄又小的下外侧软骨的非常轻微的不对称,很容易被厚厚的鼻部皮肤所掩饰。然而,为防止鼻尖不对称或倾斜,在移植物雕刻和放置时应小心谨慎。
移植物显形在皮肤较薄求美者中,移植物显形并不少见。在皮肤厚度适中或较厚求美者中,仔细雕刻移植物并避免过度提升鼻尖也能预防该并发症。然而,在鼻尖皮肤特别薄的求美者,对于移植物外形显露,上述措施也可能无效。在移植物边缘上极其细致地覆盖软骨膜、筋膜或软组织,可能有助于防止其显形。
疼痛或不适随着时间的流逝,鼻尖疼痛或不适通常会消失,但偶有术后疼痛持续很久的情况。病因包括:应用鼻中隔延伸移植物使鼻尖过度突出导致鼻尖张力过大,应用较硬的材料如骨性鼻中隔或Medpor制作鼻中隔延伸移植物或鼻小柱支撑杆,或粗暴操作使鼻尖软组织过度损伤。操作必须谨慎,应用鼻中隔延伸移植物提升和旋转鼻尖时不可挑战极限,也不应在新的穹隆上额外放置盖板移植物,以期达到最大限度的鼻尖调整。通常取出移植物后疼痛与不适也会消失。
鼻塞当置入的鼻中隔延伸移植物/鼻小柱支撑杆或控制鼻中隔延伸移植物的加强型撑开移植物过厚时,前鼻孔会变得狭窄,导致鼻塞发生。鼻中隔延伸移植物或鼻中隔尾端的弯曲、移位,是导致鼻塞的另一个原因。仔细设计移植物,避免鼻小柱或鼻中隔尾端过厚,在前鼻棘正中稳妥固定鼻中隔,是防止鼻中隔尾侧端弯曲或移位的重要举措。
实际案例案例1:鼻内入路盖板移植物调整鼻尖
40岁女性求美者,要求改善鼻外形。体检发现鼻背低而宽,鼻尖突出度轻微不足(图4.15)。经过咨询,求美者决定用硅橡胶假体充填鼻背,用耳部软骨调整鼻尖(图4.16)。经软骨下切口行皮下分离,置入3mm厚柳叶形硅胶假体。于同一切口置入双层耳软骨盖板移植物充填鼻尖。术后6个月照片显示鼻尖突出度改善,鼻背隆起自然(图4.17)。
图4.15案例1。术前照片显示鼻背略低,鼻尖突出度不理想
图4.16案例1。术中照片显示雕刻后的柳叶形硅橡胶假体和双层耳甲软骨帽状移植物(置入前)
图4.17案例1。术后6个月,充填后的鼻背与鼻尖形态协调
案例2:开放入路调整鼻尖
39岁女性求美者,要求改善鼻尖和鼻背外观。该求美者鼻背较低而鼻尖较宽,形态怪异,并且突出度不足,鼻翼一鼻小柱关系不协调(图4.18)。用肋软骨充填鼻背,用端对端型鼻中隔延伸移植物调整鼻尖,同时用双侧加强型撑开移植物、帽状移植物、外侧脚移植物和鼻翼缘移植物予以加强(图4.19)。术后1年照片显示鼻尖突出度、旋转度和体积改善良好,鼻翼一鼻小柱关系协调,鼻背隆起充分,鼻外观自然(图4.20)。
图4.18案例2。术前照片,可见术前鼻背较低,鼻尖突出度不足
图4.19案例2。术中照片。(a)肋软骨采集。(b)用鼻中隔软骨制作鼻中隔延伸移植物,并用肋软骨予以加强。(c)下外侧软骨复位。(d)鼻翼缘移植物。通过软组织三角外侧切口沿鼻翼缘分离隧道,将事先设计好的软骨置入腔隙。(e)帽状移植物,外侧脚盖板移植物和软骨膜覆盖。(f)用肋软骨雕刻的鼻背盖板移植物
图4.20案例2。术后1年照片显示鼻背隆起自然,鼻翼一鼻小柱关系良好
参考文献
1.ParkSS,JinHR.Non-Caucasianrhinoplasty.In:FlintPW,ed.CummingsOtorhin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Vol.1,5thed.Philadelphia,PA:SaundersElsevier;:-
2.WonTB,JinHR.NuanceswiththeAsiantip.FacialPlastSurg;28(2):-
3.SheenJH.Closedversusopenrhinoplasty-andthedebategoeson.PlastReconstrSurg;99(3):-
4.HaRY,ByrdHS.Septalextensiongraftsrevisited:6-yearexperienceincontrollingnasaltipprojectionandshape.PlastReconstrSurg;(7):-5
5.KimMH,ChoiJH,KimMS,KimSK,LeeKC.Anintroductiontotheseptalextensiongraft.ArchPlastSurg;41(1):29-34
6.GuyuronB,VarghaiA.Lengtheningthenosewithatongue-and-groovetechnique.PlastReconstrSurg;(4):-,discussion-
7.HanK,JinHS,ChoiTH,KimJH,SonD.Abiomech-an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