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血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经验分享一例采集鼻咽拭子后鼻出血患者
TUhjnbcbe - 2021/2/10 12:40:00
案例介绍:

患者,男,5岁,3月19日因“头晕乏力1天,头晕加重h伴剧烈恶心、呕吐、手脚发麻”入院,急诊CT未见颅内出血,以“后循环缺血”收治缓冲病区,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次日晨护士为其采集鼻咽拭子时发生鼻出血,经压迫后止血。当日下午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转至病区治疗。

住院期间,筛查出血糖偏高,血小板数值80×/L。3月6日揉鼻后鼻出血,经压迫止血和枕后使用冰枕,出血得到控制,4月4日凌晨诉鼻腔再次出血,予压迫止血和枕后使用冰枕仍出血不止,后护送至耳鼻喉科会诊,查体见左侧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后端见乳头状突起(小动脉瘤可能),进行鼻内镜下鼻腔填塞处理后止血。会诊意见:停用阿司匹林1~周,予麻*素和冰蜡液滴鼻tid,5天后至耳鼻喉科拔出膨胀海绵,期间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如在填塞期间或拔除鼻腔填塞后再次出血,需行手术治疗。4月8日在耳鼻喉科行鼻出血电凝术,3日后病情稳定出院。

疫情期间,采集鼻咽拭子是缓冲病区护士最为常见的操作。因为一个操作引发了患者鼻出血,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科人员通过头脑风暴,从人、机、环、法、料来进行分析。

患者

1.身体状况(鼻中隔偏曲、凝血功能);

.既往病史(血液病、心血管疾病、服用抗凝药);

.外界刺激;

3.理解配合程度。

医生

1.医生未及时评估患者或评估不到位;

.门诊医生未告知相关科室患者的特殊病史(鼻中隔偏曲、凝血功能障碍,长期口服抗凝药等);

3.缓冲病区医生未及时查看患者,管床医生查看患者滞后;

4.医护之间沟通不良。

护士

1.护士穿戴的防护设备以及患者体位不利于观察;

.护士操作前未充分评估患者,操作不熟练;

3.护士缺乏风险意识,未识别高风险患者;

4.护士心理因素:进行鼻咽拭子采集等近距离操作的护士感染的风险更大,护士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

1.我院施行分时间段集中采集核酸,临床科室在8:00-9:30,14:30-16:00进行鼻咽拭子采集,分别在当日14:00左右和1:00左右出报告,有时间限制;

.检验科仪器设备、人员方面的限制;

3.病房护士无专业评估及检测鼻腔情况的设备,导致评估结果欠准确;

4.两次核酸采集的时间节点与出具报告的时间间隔过短,部分患者都是踩点来住院,护士没有充分的时间评估患者。

1.鼻咽拭子标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应遵循“早期采样、无菌操作、低温保存”的原则;采集完的标本及时放入带有生物安全标识的双层标本袋内,标识清楚,4℃存放,要求h内送至检验科;

.无专门的采集鼻咽拭子的地方,采集地点在病房,且光线昏暗,不方便护士评估和操作;

3.采集鼻咽拭子的数量多,5月份缓冲病区转出患者人,平均6人/天。

1.人员调动频繁,护士来源于不同的科室,管理者对其能力评估不充分,对护士进行采集鼻咽拭子的相关培训未做到个性化,考核不够;

.医院未及时下发采集鼻咽拭子操作流程;

3.缺乏系统的评估流程,对患者评估不全面;

4.未及时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验分享一例采集鼻咽拭子后鼻出血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