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W+中华整形大典医美公益科普平台
更简单读懂
中华整形大典科普总第篇
术前须知
1、就医者应如实将自己的既往病史(包括鼻部是否有注射玻尿酸或其他注射物等)告诉医生,以便医师正确判断和治疗。尤其有下列不宜手术的情况术前应如实告诉医师,包括但不限于:
严重精神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
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心脑血管和肝肾疾病
严重血液病或出血倾向
全身性或手术部位感染
使用抗凝药物或大剂量激素
全身多部位异常瘢痕增生
怀孕或哺乳期
药物过敏等
若隐瞒病史,由此出现的不良后果,由就医者负责。
2、面诊时不化浓妆
3、如决定手术,则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血常规、凝血功能四项、心电图
鼻中隔CT及三维成像
4、手术前两周内停止吸烟,停用阿司匹林或抗凝药物、停止口服维生素E及含有活血化瘀等成分的中药等
术后48小时
1、头部抬高休息,睡觉时建议要用两个枕头;睡觉时注意平躺,避免取耳软骨侧受压,以免耳廓受压不均造成耳廓软骨变形甚至坏死的发生。
2、术后当天只进食温的、清淡的、易消化的流质食物,第二天可以进食半流质饮食,后改回普通饮食,但2周内避免让嘴唇移动过大的食物如苹果、玉米棒等。
3、肿胀最重时出现在术后48-72小时,严重者可能有淤青,术后72小时内可冰敷,请不要对夹板施加压力,以免造成假体移位。
4、如有头痛或术区疼痛,可每3-4小时口服一次止痛药,如无疼痛,不需服药,服止痛药时请勿喝酒;如耳部切口或鼻部切口剧烈疼痛,应及时检查是否有血肿发生。
5、双侧鼻孔内可能有渗液流出,把鼻子下方的纱布渗湿,如淡红色、稀薄的渗液可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擦掉;如果出现鼻部大量鲜红色出血甚至凝血块时,请立即通知医生,期间请端坐不动鼻部加压15分钟,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出血即可止住。
6、术后第二天返院复诊,去除鼻孔里填塞的脑棉,并拔掉鼻部术区的负压引流。
7、术后输液治疗(术后第一和第二天):
0.9%氯化钠注射液ml+头孢呋辛(西力欣)0.75g静滴2/日
生理盐水针10ml+巴曲亭针2U肌注1/日
0.9%氯化钠注射液ml+地塞米松针20mg静滴1/日
10%葡萄糖注射液ml+注射用七叶皂苷钠(麦通纳)20mg静滴1/日
术后3-6天
1、伤口清洁:可以用浸湿的过氧化氢棉签清洗鼻孔边缘和所有缝线,使之保持干净,然后涂上薄薄一层抗生素药膏(金霉素、红霉素眼膏或复方多粘菌素软膏),这样做可以预防痂皮形成;鼻孔内清理注意不要过深,动作轻柔,防止出血。
2、鼻头部位有时会因张力原因出现发红,因无假体放置,不担心穿出,待一段时间皮肤张力改变后发红自会消失。
3、术后仅在头2周内可间断使用呋嘛滴鼻液以改善鼻部通气或搭乘飞机时预防耳/鼻出现不适症状等。
4、鼻部固定之胶带请保持一周,等拆线时一并去除;术后如有鼻夹板者,1周内坚持24小时佩戴,之后请夜间入睡前佩戴,坚持3个月。
5、头部无伤口者可至美容院洗头,注意需防止把耳部及鼻部伤口弄湿。
6、口服和外用药物(D3-D7):
希刻劳0.g口服2/日
迈之灵mg口服2/日(或葛泰片0.9口服2/日)
复方多粘菌素软膏每日清洁消*伤口后,用棉签均匀涂抹于术区
如在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皮疹、气促或腹泻等症状,或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7.5℃),手术伤口发红、疼痛增加等情况时,请立即与医生联系。
7、术后第7天(不含手术当天)复诊拆线。
术后(拆线)恢复
1、增强营养,忌烟酒、辛辣刺激以及过硬的食物;
2、必要的口腔和鼻孔清洁以及伤口保护,洗鼻、擤鼻涕时不要太用力,防止出血;
3、尽量不要打喷嚏,如无法避免,请经嘴打喷嚏;
4、肿胀消退:术后一周消肿60%,一月内消肿90%,剩下的10%肿胀会在一年内逐渐消散,早期微笑时鼻子可能会感觉僵硬,不会象手术之前那么柔软,这一点不会为旁人察觉,随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5、术后4周请避免使鼻部受到击打,勿揉捏鼻部,尤是捏鼻涕时要轻柔。
6、恢复运动:应该逐步地恢复你的正常活动,术后2-3周里不要做剧烈的运动(使心率增加超过每分钟次的),如跑步,游泳等能升高血压的运动,第三周恢复正常
7、眼镜配戴:对于隐形眼镜,只要肿胀消退到能放入,就可以佩戴。但去掉夹板之后,4周内不要戴眼镜或在鼻子上搁其他东西,框架眼镜应该用带子捆扎在前额上;稳妥起见最好在隆鼻后2个月以后再开始戴镜框的眼镜,因为在2个月内隆鼻的形状还不是很稳定,如果戴眼镜框的眼镜有可能会把鼻梁压变形的。
8、术后鼻部皮肤及伤口对日光敏感,6个月内请注意防晒。如必须长期处在阳光下,请戴一宽檐帽和/或用可防护UVA和UVB的好一点的防晒霜(SPF-20或更高)
9、鼻整形术后,鼻尖有时会感觉麻木,偶尔门齿会有异样的感觉,这些感觉会随着术后恢复逐渐消失。
10、取肋软骨处护理:
术后以腹带加压包扎切取软骨的部位,常规放置负压引流;
术后注意观察引流量,如出现较多血性渗出,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置;
在下床活动、用力排便时用手按压供区,以免切口裂开;
如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置,排除术后气胸可能,必要时行床旁X线摄影来明确诊断。
备注:文章图文素材来自网络,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医美行业公益科普教育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亦见于黏膜、眼脉络膜等部位。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肢端(约占所有黑色素瘤的50%),即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部位,其次为粘膜黑色素瘤(约占20%左右)。黑色素瘤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瘤种,容易出现远处转移。而非皮肤黑色素瘤虽然少见,但也有发生。非皮肤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肛门直肠部,其次是鼻腔、泌尿生殖道、眼部和口腔、上消化道、上颌窦。
常见非皮肤性黑色素瘤的影像表现为:
(1)CT:表现为规则或不规则软组织密度灶,密度不均匀,早期可发生直接浸润或淋巴结转移,注射造影剂后病变大部分轻度欠均匀强化
(2)MR:平扫时常表现为T1WI呈稍高或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瘤体血供丰富,增强后呈强化不均;部分肿瘤内可合并出血
(3)PET-CT:多有18F-FDG摄取,少数黑色素瘤患者无18F-FDG摄取。PET-CT可以提供全身多个组织器官情况
以下是小编查阅相关文献,对全身其他部位的一些黑色素瘤进行汇总,以供大家交流学习。
1颅内黑色素瘤
中枢神经系统内原发性黑色素瘤少见,因脑和脊髓的软脑(脊)膜及蛛网膜上含有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可发生于软脑(脊)膜的任何部位,故其发生部位常位于脑(脊髓)表面,沿软脑膜生长;而继发性黑色素瘤同一般转移性肿瘤,常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影像表现:常表现为短T1高信号,短T2WI低信号,又因为黑色素瘤是富血管性肿瘤,增强扫描常表现为明显强化。
★但少数肿瘤也不具备上述典型信号特征,主要原因是肿瘤内黑色素量多少影响。只有当黑色素瘤中黑色素细胞超过一定含量(﹥10%)时,才会出现黑色素瘤的典型MRI表现;不典型的黑色素瘤因其黑色素含量较少,不足以缩短T1、T2弛豫时间,而表现为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
依据黑色素瘤的不同MRI影像表现将其分为4种类型:(1)黑色素型。该黑色素瘤因含有丰富的黑色素颗粒,MRI表现较典型,即短T1高信号,短T2低信号。(2)无黑色素型。因该类黑色素瘤不含黑色素颗粒或含量较低,MRI表现为长T1低信号,长T2高信号;(3)混合型。黑色素型和非黑色素型两者的混合;(4)出血型。表现为血肿不同时期的信号特征,该黑色素瘤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环状或弥漫性强化
鉴别诊断:
(1)脑(脊)膜瘤:T1WI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而T2WI为稍高信号和混杂信号,脑(脊)膜瘤位于脑(髓)外,以宽基底与脑(脊)膜相连,增强扫描邻近脑(脊)膜强化,并有明显的脑白质(脊髓)压迫征象,对比强化后可见“脑(脊)膜尾征”,部分脑膜瘤内可见钙化,绝大多数肿瘤可以明确诊断。
(2)颅内血肿:出血时期不同,密度和信号不同,磁共振信号改变参考《》。常急性发病,并有高血压、血管畸形病史等。血肿型黑色素瘤有时较难与颅内血肿相鉴别。
(3)神经鞘瘤:多伴囊变、出血,CT表现为不均匀等密度或混杂等低密度,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4)胶质瘤:当黑色素瘤含有黑色素较少或胶质瘤出血时二者容易混淆,胶质瘤增强扫描往往呈不均匀强化,而黑色素瘤常均匀强化,当黑色素瘤含有丰富的黑色素时因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常容易鉴别。
2鼻腔及鼻窦黑色素瘤
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肿瘤,起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移行至鼻腔及鼻窦黏膜层的黑色素细胞,常见发生部位为鼻中隔,但是大部分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副鼻窦。主要临床症状为一侧鼻塞、鼻出血及涕中带血,部分可出现一侧面部隆起、嗅觉减退和视力障碍。肿瘤外观呈灰红色、灰黑色或暗红色,质脆软,触之易出血。
影像表现:
(1)CT:鼻腔或鼻窦内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膨胀性生长,密度不均,少钙化,邻近骨质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残存骨边缘整齐,无硬化边,可累及眼眶。
(2)MR:具有特征性MRI表现即短T1短T2信号,因为黑色素内有自由基和不成对电子可形成金属螯合物,缩短T1和T2弛豫时间。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由于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含量较少和肿瘤出血发生率高达46%,所以当瘤内有出血、黑色素含量较少或不含黑色素时,MRI缺乏典型表现
3脉络膜黑色素瘤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由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组成的神经外胚叶性肿瘤,其组织发生于脉络膜基质内的黑色素细胞,国内发病率仅次于发生在儿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居眼内肿瘤的第二位,少数病例可向眼眶蔓延,晚期向肝脏转移,老年人居多。
影像:
(1)CT:早期眼环局限性增厚;突入玻璃体腔后,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楚的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半球形或球形肿块;肿瘤较大时,外形不规则,可占据整个玻璃体腔。可侵犯巩膜外、视神经,可继发视网膜脱离。
(2)MRI:肿瘤边界光整,多呈蘑菇型,T1WI呈高或极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而视网膜及脉络膜下积液及眶内脂肪不强化。
4胃肠道黑色素瘤
原发于胃壁、直肠壁、阴道壁者少见,具备黑色素瘤典型的MR表现,合并出血信号不均。
鉴别诊断:
(1)胃肠道恶性肿瘤来源于胃肠道黏膜,沿胃肠壁内侧弥漫性生长,可彻底破坏胃肠道黏膜,使黏膜中断,增强强化程度无恶性黑色素瘤明显
(2)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黏膜下间质成分,很少破坏胃肠道黏膜,胃肠道黏膜线多数连续,肿块呈膨胀性生长,该征象与恶性黑色素瘤相似,但间质瘤坏死多见,肿瘤密度不均,呈腔内或外生长,腔内型多见气液平面,由肿瘤形成溃疡、液化坏死造成,具有一定的特征,增强强化程度较恶性黑色素瘤明显,门脉期病变密度减退,病变部位存在一定柔软度。
(3)胃肠道原发性或继发性淋巴瘤来源于间质,沿黏膜下生长,以膨胀性为主,有蔓延趋势,密度较均匀,内部很少坏死或坏死灶较小,增强后强化不明显,与肌肉强化程度相仿,增强早期可见受累处胃肠道黏膜呈线样强化,边界清光整,无明显外侵征象,周围淋巴结肿大多见
(4)阴道癌阴道来源于黏膜,沿阴道壁弥漫生长,多数肿块密度不均匀,可以存在钙化、囊变,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5)宫颈癌较大时可突破宫颈口,沿阴道腔内生长,肿块密度不均匀,囊变多见,可见钙化,侵犯阴道壁时,边界不清。阴道癌或宫颈癌实性成分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中高或高信号,与一般的肿瘤病变信号相似,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5肝脏黑色素瘤
原发于肝脏的恶性黑色素瘤极其罕见。肝脏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及体征均无特征性,与其他肝脏占位性、肿瘤性病变无法区分,此为该病的临床特征。
肝脏恶性黑色素瘤的超声和CT多表现为肝脏增大,肝内单发、多发占位病变或弥漫性、结节性改变,占位性病变可为实性、囊性、囊实性改变,但上述改变无明显特异性,与其他肝脏恶性肿瘤无法区分。MRT1加权呈高信号、T2加权呈低信号
参考文献:
1.许小燕,胡俊峰,汪秀玲,等.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6(6):-
2.李培岭,翟昭华,王萍.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6(11):-
3.郭丽坤,岑戎.胃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道[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07)
4.陈伟,魏文斌,杨文利.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三种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J].眼科.,19(5)
5.刘冬,沈海林,付芳芳.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30(8):-
6.刘毅生,沈家亮,谭理连.非皮肤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10(4):-
往期精彩回顾
丨点击→丨新乡医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