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料到,鼻腔里的问题侵略进眼里了,导致我爱人左眼失明;谁又能想到,医生艺高人胆大,一边用鼻内腔镜扩大视野,一边通过狭窄的鼻腔,用各种手术器械做手术,甚至精确到毫米。现在,我爱人终于复明了。”日前,在陪医院复诊,确认恢复情况超过预期,且没有明显术后并发症后,为表达对医者仁心仁术的感恩之情,张华(化名)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团队送上一面锦旗,上写“医术高明见奇效,医德高尚暖人心”。
张华的妻子小丽(化名)在年2月份出现左眼胀痛、视力下降等症状,由于当时正处于怀孕中期,为不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未及时就医。产后,症状逐渐加重,左眼基本无光感且眼球明显突出,由此引起的身体平衡力失调和距离感知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于是,当年10月中旬,小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眼部视力检查、头颅核磁、鼻窦CT、眼眶核磁增强等相关检查,小丽被初步诊断为左侧鼻窦内肿物侵入眶内及颅底、占据眶尖、压迫视神经,导致患者左眼失明,临床表现为头部、眼部胀痛,左眼球突出明显,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针对小丽的病情,医院副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郭卫梅组织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外科、眼科、口腔科、手术麻醉科、CT室、核磁共振室、药学部等多学科联合会诊,对患者病情、诊疗方案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分析研讨,决定做鼻内镜下经鼻腔鼻窦颅底及眶内肿物切除+眶内壁修复手术。而这种手术,在晋中市史无前例,为了确保手术成功,医疗团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手术方案和麻醉方式,同时针对患者围手术期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了应急预案。
手术前的准备精细精细再精细。手术团队的医生们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国内外专业书籍及病例资料,与业界同行在线上反复探讨手术细节,不断完善手术方案。术前一日,医生们再次进行细节研讨,围绕手术方式、手术器械、术后处理措施及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等逐一进行再优化,为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做好充分准备。
年11月3日上午9时,由郭卫梅主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孟渊、田锦江医师配合,成功为患者实施了鼻内镜下经鼻腔鼻窦颅底及眶内肿物切除+眶内壁修复手术。由于鼻内镜、吸引管、磨钻等手术器械都需通过患者狭窄的鼻腔置入,因此施术者需一手持鼻内镜暴露术区、扩大视野,一手持磨钻以毫米为推进单位对肿物进行精细化分离磨除。因为肿物位置紧邻大血管、视神经及颅内重要结构,整个磨除过程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经过6个小时紧张的手术,在未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完整保护脑膜、视神经,无脑脊液鼻漏的情况下成功将肿物切除。紧接着,手术团队又为患者进行了眶内壁修复手术,有效避免了患者因眼眶内侧壁眶壁缺损导致眶内容物疝入鼻窦内,引起眼球内陷复视等并发症。术中,郭卫梅对患者眼眶及颅底的骨质缺损条件进行充分科学评估,决定采用患者自体鼻中隔软骨及筛骨垂直板对其眶壁进行修复重建,有效提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最大程度为患者节约了手术费用。18时许,在手术室麻醉和护理团队的积极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站立了近10个小时的3位施行手术的医生双腿已僵直,身上的手术衣已被汗水浸湿。
术后第二天查房时,小丽自述头痛、眼部胀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查视力从可疑光感恢复到距离一尺可看到指数。手术效果良好,正在为患者检查的郭卫梅不禁激动得热泪盈眶。
泪水中既饱含着见证患者左眼复明的喜悦,也饱含着作为医者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后的欣慰,更饱含着成功开展此项新技术得以造福患者的自豪。
经过系统治疗,患者左眼裸眼视力恢复到0.02,于年11月25日康复出院。
日前,按医嘱,小丽再次到医院复诊,一切向好,她及家人对医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感人场景。(记者路丽华通讯员南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