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鸿访谈刘沙
揭《以慈善的名义》背后故事
一、打着慈善旗号的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是伸向孩子们的一双黑手,是一出为了圈钱和捞钱的闹剧
主持人(陈伟鸿):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慈善是奉献爱心。但是另我们没有想到的是,通过这个打着慈善旗号的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我们看到的却是伸向孩子们的一双黑手。看到的是一出为了圈钱和捞钱的闹剧。刘沙是拍摄和制作这个节目的,今天呢,我们请她来为大家介绍,拍摄制作这个节目过程当中的点点滴滴,首先我想问问刘沙最初你们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选题的?
二、有些打着慈善的旗号去做一些营销各种各样非慈善的事情
刘沙:因为最近这几年,可能就是有一些假基金、假协会可能出现了一些这样的情况,然后一开始最初是想针对这个事情做一件。另外这两年也是因为慈善事业,也是大家关注度比较高一个领域。也会有一些打着慈善的旗号去做一些营销各种各样,非慈善的事情。然后我们就像通过做这样一个节目,给这些善良的人们一些提醒和警示。另外也是想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做一些工作,使这个慈善事业能够怎么说呢,能够得到一些净化。越来越好。
主持人(陈伟鸿):凡是任何虚假的东西,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都要披上一件伪善的外衣。我们就拿这个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来说,你看在介绍当中,他会提到自己是一个公益组织,是一个慈善组织。我要来赠送免费的爱心捐赠卡,继续用十年的时间,使全国学生的近视发病率下降到30%。
三、以一个眼镜店加盟商的身份开始进行调查
主持人(陈伟鸿):所有的这些宣传目标很宏大,可能也能打动人心我想问一问你,当你看到这一切介绍的时候,是不是曾经有过一次怀疑,说这个选题真的有可操作性吗?它真的值得我们去调查吗?
刘沙:有,一开始的时候不光是我,包括我们总导演什么的领导,我们都有怀疑。因为很多人一听说这个名字,我们听过。挺有名的都知道,这个大家都知道,都觉得这么好。这么声势浩大这个组织,真的是假的吗?真的是做这样事吗,我们当时也是想了很多,后来领导再三的交待说一定要核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前期也是查了很多资料,了解了很多情况,结果发现它确实是存在问题的,这着手做。
主持人(陈伟鸿):我觉得对你们来说,挑战就在于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正向你所说声势非常浩大,它涉及的范围很广,牵扯到的人也很多。但是去寻找这个突破口,当时你们做的努力是什么?
刘沙:当时我们也想了,因为你想从节目里能看出来,他牵扯的面学校、有老师有眼镜店、还有就是很多人。所以你要找一个合适的身份去跟他接触,这样才能够突破吗,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那么什么样的身份其实很关键,就是在这个身份上我们有想了很多,以一个什么身份跟他们接触,所以也设想了很多,我们先假设,说这样的身份去接触,一般会说什么?他们会以什么样态度跟你们说,所以后来我们还是觉得,因为最主要就是让眼镜店来加盟,我们就想以一个眼镜店的身份去跟他们接触,对他们来说因为接触之后,对他们来说已经就是自己人的这个感觉了。就能够听到一些更多的真话,所以在这个身份的设计上也是很巧妙的,因为虽然我这些选题都是这样的,就是如果一开始你这个进入这个切口是设计的不对,很有可能你拿不到成功的东西,另外也会惊着对方。然后就会造成这个选题的流产。
主持人(陈伟鸿):但是我觉得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设计好了这个切口,准备好了自己的身份之后,要真正拿到货真价实的爆炸性的材料,可能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们常常会说作贼心虚对于这些造假者来说,一定会严防死守,会在全方位各个角度做好这个防止别人突然袭击的准备。所以你能不能给我们回忆一些细节。比如说当时利用这个身份如何去捕捉到,或者是拍到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证据?
四、爱眼这个案例中的人,他们不心虚,反而很得意,他们就觉得自己这个慈善营销这一套模式非常好
刘沙:其实您说那个作贼心虚,确实是就是我们这种调查型节目,去采访很多对象,确实都是作贼心虚。但是我这个选题有一点不太一样的就是,就我们节目里看到的,就是我们采访到这些人,出现的这些人。它其实不心虚,反而很得意,他们就觉得自己这个慈善营销这一套模式非常好。
主持人(陈伟鸿):理直气壮
刘沙:对。并且非常得益于能够想出这样一套模式来。所以尤其我这个身份选好之后,跟他们接触之后,他们就会极力的向我们介绍他们这个东西有多好。
主持人(陈伟鸿):所以其实就是你自己置身在非常真实,被推销的过程当中。
刘沙:对,因为他们想让我加盟这个地方里来,他们不停的告诉我,他们这个东西能够让你们店怎么怎么赚钱,这样好让我动心,好让我决定加盟,所以他们会跟我说的比较多的,就是他们这一套模式,怎么去赚钱,我想这个嘴脸非常的足,就是这个方面东西非常多。恰恰这个公益的,怎么公益的平时对外吹的那些宣传的那些反而会比较少,因为我是眼镜店,对于我不用去去摆出伪装的面孔。因为他在对学校学生可能是那样的面孔,但是对我这样的身份更多会想赚钱。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反而一进去就拿到我们最想要的东西,就是这个赚钱真实的情况,反而怎么恭迎,怎么吹嘘这一套,就不太好拿到。
五:跟“爱眼”这方他们一些在地方工作站进入到当地的学校,用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去看到他是怎么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自己怎么公益的
主持人(陈伟鸿):你这个设置了什么样一些环境,或者说情景。让我们能够真实的掌握到这方面的信息?
刘沙:这个我们有想了很多办法,因为我们想可能他吹嘘自己多公益多慈善,应该是面对学生和家长,进到学校里面之后,所以我们就想办法怎么能够看到他们在学校里面的表现,所以后来想了一些办法,就是取得他们信任。跟他们一些在地方工作站进入到当地的学校。他们去进行实地普查什么的时候,我们以这个说要学习,观光的身份一块去看了,在那个地方作为一个第三者,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去看到他是怎么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自己怎么公益的,他们就这样面孔。
主持人(陈伟鸿):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特别想了解一下,暗访当时是处在什么样心态里,你比如说大家看到的你们的工作,可能就是暗访,但是实际上对你们来说,考验的挑战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你们接触到的是完全陌生的人,所有的未知都会摆在你们面前。可是你们身上是有任务的,你需要去拿到这些真正的证据,这个时候你对自己有担心吗?比如说我是不是能够拿到这些证据,会不会被别人发现。
主持人(陈伟鸿):有没有一种心虚的这种情形?
刘沙:会,其实一直都会很心虚,因为毕竟你设计的是一个不真实的身份,很怕被戳穿,尤其像我这个行业,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行业。那么你尤其是我这个身份就必须要了解很多这个行业的相关东西。所以一开始我很害怕,你说去了什么东西都不懂,那怎么办,所以这个前期也准备了很多,我刚接多这个水平之后,我就去北京的那个眼镜城,好几个大的眼镜城逛了一天,就打听跟他们聊,想了解眼镜行业相关一些东西,比如说这个镜价一般都怎么配,然后都有什么验光方法,一般利润多高,都有什么牌子。聊这些,只有当你掌握到这个准备工作充分的时候,可能会注意一些,可能怕有漏洞,另外对这个身份设计也会设计的,你要事先想很多,想他们有可能会问你什么问题。
六、必须想出几套方案,要把每一个细节都想的,就是把所有的回答都设计好,以免到时候就乱了手脚
主持人(陈伟鸿):想出几套方案。
刘沙:对。想出几套方案,要把每一个细节都想的,就是把所有的回答都设计好,以免到时候就乱了手脚,
主持人(陈伟鸿):有没有想过说万一自己的身份暴露的时候,我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或者说用什么样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安全?
刘沙:这个就是也会想,但是其实如果说身份暴露了,那只能是说这个题有可能进行不下去了,怎么保护自己。其实像我们这样的3
15这类的节目,每一个选题其实都有一定潜在的危险,你说到时候只能是随机应变。所以就非常考验人的这个心理素质,还有临场发挥得能力,就是你这个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东西是你想不到的,你只能是到了现场之后,你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来判断,应该怎么办。
主持人(陈伟鸿):我觉得对你们来说,考验是无处不在,包括你费劲千辛万苦拍到的这这些内容,或者说找到这些证据,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核实他的真假对吗?
七:我们报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确凿无疑的,所以要经过很长的核实的这个过程。
刘沙:没错,确实是,包括从一开始我们先确定他到底是不是做这些事,另外就是在采访过程中拿到一些证据,你可能拿到这个东西,未必就完全是真的。所以那我们就觉得我们报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确凿的,是确定无疑的,所以要经过很长的核实的这个过程,像我那个节目里,就是因为这个时长的问题,有些东西是我们核查过的,没有放进去的。篇幅有限,但是想他有一个,在香港那个,我们在那个宣传页上,看到他有一个香港那个注册证书,是香港两个字。但是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上查了之后,发现那是一个公司的注册称述,然后因为我就趁要到现场去一趟,那个上面写的是中华学生爱眼工程促进会,然后我们就在想说,一般注册公司肯定会像什么什么有限公司,不可能只叫一个促进会,我们还必须拿到原始这个资料才能够确定,后来领导也说还是去一趟,然后我就趁刚好深圳那边也有一些采访任务,去的时候就去香港公司注册书拿到这个资料。然后拿到之后发现,确实它是一个叫什么什么公司,不像他名字上看得那么公益,就是听起来国家一个工程,这么着,然后拿到这个东西之后呢。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它怎么注册的。我们觉得虽然可能节目里用不到,但是我们觉得还是要完全核实清楚,所以我们根据那个注册证书登记的地址,又去了一趟在香港那个所在地,结果这个也有一个新的发现,去了之后发现那个地方竟然是一个帮助内地的人在香港注册公司一个管理公司,顾问公司,人不在香港注册在那,帮你注册地址登记在那,他可以帮着代收文件什么东西,这就更肯定了我们想法,就是他就是一个空壳公司,就是挂一个名,让自己的行为合法化,然后这是一个。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里面设计了他捐赠的那些镜片吗,我们想知道他跟我们说的是,这些镜片都是,他们什么发明专利的,然后他们说是找了丹阳的一些眼睛厂来生产的原料,整个技术都是他们提供,在丹阳那个厂也有监督员,整个都是在他们控制之下的,我们觉得这个不管用不用得上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后也得去核实,然后又去了一趟丹阳,找到那个厂就发现根本不像他们说得那样,他们等于就是在那个厂做加工订货,每年跟人我要一个大概什么样的东西,每年订多少货,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些,就是听起来特别好的东西。
主持人(陈伟鸿):其实每年这个3
15的节目,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作是现在进行时类型的一种节目,也就是说你之前可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真正到现场之后,你会发现有很多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或者说完全不在自己的准备当中,我想问就这次的调查当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挑战。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