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锋王然然刘艳肖向丽
儿童鼻出血是耳鼻喉科门诊较为常见的急诊之一,常反复发作,给患儿的身心发育及家庭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鼻中隔前下方为易出血区。由于儿童在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与成人有较大区别,故儿童鼻出血的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鼻出血患儿90例,年龄4~14岁,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儿均为活动性鼻出血或1d内反复鼻出血超过3次。鼻出血均位于鼻腔前段。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内。
1.2治疗方法患儿均取坐位,将1%丁卡因羟甲唑啉棉片置于出血部位约3min,取出时清理鼻腔内血凝块和分泌物,明确出血部位。治疗组将Sorbalgon藻酸钙敷料(德国保赫曼股份有限公司)分成小片状,逐层填塞于鼻腔中前段出血点黏膜表面,适当加压。对照组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中前段,压迫出血点止血。嘱患儿不要挖鼻和擤鼻涕。给予预防感染治疗,48~72h内取出鼻腔填塞物后用生理海水喷鼻。
1.3疗效评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回访的方式随访1个月,1个月内同一部位未出血为治疗有效,否则为无效。随访时询问患儿或其家属:治疗后有无鼻塞、流涕、鼻痒或打喷嚏等情况。对鼻腔填塞后引起的鼻塞、鼻胀痛感、打喷嚏、夜间张口呼吸情况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
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48例,有效率为96.0%(48/50);对照组有效37例,有效率为92.5%(37/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治疗组无效2例,对照组无效3例,均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后仍有反复渗血,给予膨胀海绵填塞治疗后渗血缓解。取出鼻腔填塞物后,鼻内镜下见鼻腔黏膜糜烂,治疗组8例,对照组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P<0.01),用生理海水喷鼻后黏膜糜烂均逐渐消失。
2.2填塞感不适应治疗组鼻塞、鼻胀痛感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塞:t=3.82,P<0.01;鼻胀痛感:t=6.18,P<0.01);治疗组打喷嚏、夜间张口呼吸的评分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打喷嚏:t=1.81,P>0.05;夜间张口呼吸:t=1.77,P>0.05)
2.3并发症2组患儿在鼻腔填塞后均未出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儿童鼻出血多见于鼻腔干燥、变态反应、异物等。儿童在鼻部不适时,多有挖鼻的不良习惯,使鼻腔前段黏膜糜烂,毛细血管扩张、出血,出血部位大多数位于Little区。患儿及家长发现鼻腔出血后,一般都很紧张,常用卫生纸填塞等方法止血,容易引起局部感染;而感染造成局部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在不良因素刺激下易破溃、出血,鼻腔葡萄球菌感染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儿童鼻出血常反复发作,出血量不多,一般情况良好,血常规检查正常,少数患儿因失血伴有贫血。
发生鼻出血时,患儿及家长都很紧张、恐惧,同时患儿对治疗器械、方法不了解甚至会产生恐惧,害怕疼痛。因此在治疗前要对患儿及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努力安抚好患儿的情绪,尽量避免患儿受到惊吓。处理鼻出血前,一定要使其保持正确的体位,可由家长抱患儿坐在大腿上,将患儿双腿夹紧,一手固定患儿上肢和身体,另一手固定头部。
儿童鼻出血的治疗,要重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也不能忽略治疗后的处理和健康教育,要向患儿及其家属做必要的健康宣教。如患儿需清淡饮食,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及营养价值较高的高蛋白食物,避免进食辣椒、温补品等易“上火”的食品,避免剧烈活动、擤鼻、剧烈咳嗽、打喷嚏等,防止便秘,冬季尽量不使用电热毯或空调。同时,可使用复方薄荷油或生理海水滴鼻,增加鼻腔润滑,保护黏膜,减少再出血。
本组藻酸钙敷料填塞治疗儿童鼻腔前段鼻出血的有效率较凡士林纱条填塞的有效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的治疗效果相当。2组患儿均未出现并发症,说明2种治疗方法均有较高的安全性,但藻酸钙敷料填塞组患儿出现鼻塞、鼻胀痛感的不适情况明显好于凡士林纱条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藻酸钙敷料填塞治疗儿童鼻出血较凡士林纱条填塞,可明显减轻患儿痛苦,有利于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是目前治疗儿童鼻出血的理想选择。
END
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