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米娜桑,端午安康。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到来了,按照惯例,需要在这个时间点对自己过去的一年进行回顾,以此来检视自己的所做所为,避免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迷失方向。其实在两周前,就开始规划今年的谨记要写一些什么内容,但最近一直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分散了精力,心无法静下来,端午假期的周末,终于有空可以坐下来安静的反思一下了,希望这一篇絮絮叨叨的文章,可以帮助自己梳理清晰目前的状态,说不定也可以帮助小伙伴们用做参考,“以铜为镜”。整篇文章还是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记录下自己在各个方面的一些想法和事情。第一个,还是健康。
健康
每次都把健康放在第一,我觉得永远不会是一个过分的事情,因为只有真的直面过疾病和死亡,才能明白健康有多重要。年初的时候,定了一个年度目标,那就是年要把身体所有的疾病全部清零,从22年起每年的体检报告必须全绿。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flag这么快就倒下了。在过去的年5月里,我与死亡之神—癌症擦肩而过。事情大致如下,从21年年初起,我就发现自己开始频繁的流鼻血,起床流、吃饭流、甚至走路爬个楼梯也流,但一直没在意,以为是上火,医院看。同时,3月的时候,耳鸣也开始严重了,白天坐在那儿就开始脑瓜子嗡嗡的,去医院查了几次,医生说是没休息好,给开了药,但是也没好太多。于是就这么一直拖着拖着到了5月。5月的时候,有一次和肖霈玩,她发现我一直在流鼻血,医院查,但是我是不想去的,最后实在拗不过,医院查,本来我以为就是个鼻炎,但是医生一看我的报告就让我马上做手术——鼻中隔严重偏曲、鼻窦炎、鼻甲肥大、圆枕新生物肿瘤。那时候我是有点懵的,本来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怎么突然就要住院就要做手术,而且还长了一个肿瘤,医生说必须要做活检才能知道是不是恶性的鼻咽癌。但是当时肖霈在那里,我也就只能装的毫不在乎,跟医生约了尽快确认手术时间,然后就走了,路上还跟肖霈说:”问题不大,问题不大”但是问题怎么可能不大,鼻咽部肿瘤,大概率就是鼻咽癌了,那一刹那我就懂了为啥最近一直耳鸣,有一个肿瘤压迫当然会导致耳鸣,这就是鼻咽癌的典型症状。到家后,我第一件事就是确认自己买的保险是不是涵盖了鼻咽癌的赔付,然后开始跟主管约了请假,请假后就开始疯狂搜索病症的相关信息。这期间,我唯一庆幸的就是自己很早就买全了所有的保险,40w重疾险、百万医疗险,甚至是一旦真的死亡了,还有50w的寿险可以赔付给我家里。这让自己完全不需要为钱担心,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快手术,并确认肿瘤是否恶性。手术约在第二周,过程就不阐述了。但我仍旧关心的是肿瘤的情况,按照医生说的,活检一般在3-5天后才能出结果。于是,住院恢复期间那段时间内心怕的要死,到处看知乎上一些鼻咽癌患者的治疗历程,问了保险的流程,甚至还医院的号,就等着一旦确诊后马上安排救命。但是对外还是假装不在乎,有朋友问起来就是“问题不大,小毛病”。周日的时候,医生说活检结果出来了,让我去办公室找他,那时候我的心就突然“咯噔”了一下,感觉完了,为什么还要去办公室说?有什么不能在病房里说的吗?结果到了办公室,医生说不是恶性肿瘤,但是有EB病*检出,鼻咽癌患者都会检出EB病*,但是EB病*检出不一定是鼻咽癌,让再马上做个抽血做进一步确认。于是又等了2天,血检结果出来了:是以前感染过EB病*,所以,我没事了。拿到报告的那一刻正在上班,看到结果后,感觉心里有一根弦突然松了,然后就想哭,是开心的想哭,感觉自己重新获得了一次生活的机会,这种感觉至今都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如果一定要比喻的话,那就像溺水,或者憋了一口气,难受的时候就像马上要憋不住的那种难受,开心的时候就像重新开始呼吸的时候那种开心。住院记录回顾这一段经历,依旧感慨万千:1)健康的生活,永远是第一优先级。去年为了工作升职加薪,拼命熬夜加班,虽然升职很快,但是又有什么用呢?以前觉得自己年轻,可以拿命换钱,但是真的要拿命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是不愿意的。2)生病的时候,想瞒住所有我关心的人,或者对外表现的毫不在乎,因为怕他们担心,包括一开始都没有跟家里说(后来做完手术了才说,还是在肖霈的强烈要求下说的)。在这一点上,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幼稚,总是想自己扛住所有的事情。3)亲情、爱情和友情,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如果不是肖霈硬要拉着我去检查鼻子,如果不是亭妹一直让我去查耳鸣,如果不是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鼓励,另一个平行时空发生的一切也许就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4)保险真的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如果有一天(希望不会有)你和你的家人直面死亡的时候,钱可以给你勇气,可以给你选择活下去的权利。在过去两年的谨记中,每年我都在谈健康,但只有今年是真的意识到了危机。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可以知行合一,把健康生活贯彻到所有的细节中去,如果做得好的话,也许明年就不需要再谈健康了。也希望小伙伴们可以吸取我的教训,无论身体体质如何,都要保重健康。
工作
工作部分,想总结一下近期的一些想法。首先是工作状态了。截止到目前,社招工作也有三年整了,交了三年的社保,也经历了三年的社会*打。感受最深的,就是接受了工作本身是一个不可逃避的事情,它是你社会性成年后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情,接受了这个设定之后,就不再排斥工作了。无非是钱多钱少,加班多加班少的区别,成就感和工作幸福感都是虚标的,在深圳工作的话,这两个指标没有价值。但在工作本身这件事情上,却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工作的核心是拿劳动换取报酬,假设资本家都是好人的情况下,报酬与劳动是正关联的,但资本家永远不会是好人,要么在报酬一定的情况下让你付出更多的劳动,要么在劳动一定的情况下降低给你的报酬。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其成本的下降,第二种情况会更多的被一些自动化技术所覆盖,所以,第一种情况会愈发严重。人们会不断的延长工作时间,并内卷化,一线城市更甚。工作越忙,就越没有时间思考,越没有时间思考,就会越忙,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个熵增系统,系统的混乱程度只会不断的增加。那,如何把熵排出去?在过去,我一直以为靠决心\毅力\自责就能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所以遇到工作困难的时候,就只会一味的下决心,比如这个问题我一定要在这周搞定,那个项目不吃不喝都要做好,没做好就觉得自己不行,辣鸡。但后来才突然意识到,这样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一个熵增系统,一味的压制排解并不能降低熵增的趋势,只有改变源头才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于是,有一段时间我开始刻意摸索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例如改变知识获取方式、沟通方式、办公环境等等,最后还真的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超级高效的工作方式。通过这套方式,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了,相同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可以有更好的产出内容,于是可以看到的就是,近几个月的自己加班时间明显减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玩耍,工作产出也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升。3月份还做了一个相关的分享有了这个改变之后,我开始思考更多与工作相关的事情。例如目前工作方向到底需要往哪里转,3年是一个节点,从事B端行业的话,行业经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越往后,船越难掉头,现在可以说是一个最佳的时间节点了。既不会像刚毕业的时候无知,也不至于陷入到某个思维定势里面无法自拔。可以认真的思考今后30年的从业方向。此外,之前一直想在28岁退休,然后就在倒推这之前应该做些事情,实现哪些里程碑。最近这个想法愈发强烈了,但却不是不工作的那种退休,而是希望自己可以在28的时候,获得自己事业的选择权。也许是可以不基于钱选择去做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方向,也许是自己开展一些业务。总之,28岁的时候,希望自己可以不再依赖工作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有一些工作本质、职业职能、工作兴趣之类的问题,也在不断的思考,有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跳出了产品经理这一个职位的思考范畴,这也许是好事。虽然这些问题我都还没有思考清楚,或者也许思考是徒劳的,是方向错误的,但是还是希望自己可以坚持思考,不要沦为资本家的干电池,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负责。也希望到明年的这个时候,自己可以有一些突破性的思考结果。
生活
生活部分,是今年思考最多最多的部分。无数个周日反思日,生活部分的反思都占据了反思的大半,此前记录的决策.xmind已经多到需要不断的缩放才能看全了。但总体而言,第三年的生活要比前两年的好很多。社会时钟社会时钟是今年感受较深的一个部分。今年里很多朋友或者同学都结婚了,有的娃都可以开始走路了,很多社交平台上也在给年轻人灌输各种令人焦虑的概念,尤其是在短视频盛行的现在,好像目所能及的地方,很多人都是年纪轻轻,都开始面对生活的了。但也有一些人,他们和常见的发展路径不一致,比如30多岁还没有结婚,选择去偏远的山村里支教,辞掉稳定的公务员去探索小事业。这些我都可以称之为偏离了社会时钟。社会时钟就像一个社会运作的潜规则,比如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毕业后20多岁就要谈恋爱结婚,再过几年就要买房买车生小孩,努力工作升职加薪周末带娃辅导作业等等等。每一代人的绝大部分都是这么过来的,它就像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齿轮在衔接运转,代代如此。但你也可以偏离这个时钟,我尊重偏离社会时钟的所有人,只要他愿意承担偏离后所需要承担的后果,包括家人的不理解、社会的不理解等。我还没有找到自己偏离的理由,所以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这个勇气去偏离。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偏离社会时钟的一员,活得和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人都不一致。买房和焦虑感今年年初给自己定了目标,年底要努力够够房子。于是今年开始了正式的看房之路,包括学习一些房产知识。之前自己跑到深圳一些小的二手房楼盘看了几个,但是都是50多㎡的小两室一厅。后来有一次有机会跟着几个大姐姐一起去了趟珠海,一边看盘一边学习知识,看了金湾那边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之前考虑了很久,差点就定珠海了,可惜珠海离深圳还是有一些远,再加上购房资格的问题,还是选择了放弃。从一开始就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买房的唯一目的就是投资。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楼市要跌,国家也在出台*策控制房地产泡沫,但我觉得只要大家都觉得贵的而且稀缺的东西,不可能在以后会变的便宜。尤其是非常看好珠三角的发展,唯一的遗憾就是自己能力不够,不能早早的上车。这在23月的时候一度让自己变的非常焦虑,算了算差了大几十万,那时候觉得再不买明年就买不起了,每天都在想办法搞钱,愁的掉头发。珠海的盘发展空间真的好大啊后来也想通了,自己的收入在短时间内也没办法从其他方面拓展,再加上之后看了珠海的房子,有几套是真的特别喜欢的,但是缘分不够也不能强求。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尽量开源节流,再想想办法上杠杆,争取在年底上一波车。朋友与前辈朋友与前辈是今年里感悟最深的一个部分。在此前的两年中,我总是习惯于单打独斗,遇到问题了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困难了自己扛着,从来不会向朋友或者前辈求助。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今年内主动寻求朋友帮助了不少次,虽然一开始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但这真的对友情的促进很有效。4月份有一次工作上生活上都遇到了很困难的事情,有很多问题一直想不通,于是约了师傅聊一聊,去她家吃了火锅,然后那一顿火锅就让自己醍醐灌顶了,师傅随便指点了几下,然后就把头疼的我教育的如小鸡啄米般点头,果然还是要多请师傅吃饭hhh。师傅和虎哥的家里到处都是她两的动漫照,羡慕主动寻求帮助不是麻烦,它代表了友情关系中的一种需要,欠人情也不是坏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生活的催化剂。马太效应与生活仪式感今年里一直在寻求的一个生活状态就是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要不断的形成良性循环。但很多时候,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有滞后的情况,比如早起、减肥、学游泳、背单词,这些行为很难坚持长久,因为要看到结果需要很久的时间,靠决心和毅力是抗不过漫长的滞后效应的,唯一可以令自己坚持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些小的储蓄池。比如月度目标里,定很多小目标完成后的小奖励,大目标完成后就有大奖励。通过这种情感储蓄的方式来不断的促进自己形成良性循环。小的良性循环形成后,如何让他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那就用到另外一个方式,就是建立生活仪式感。比如早起,早起后我都会走一遍起床仪式,刷牙+冲牙+洗头+洗脸+听广播五件套,每天都重复这一套仪式,慢慢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暗示,告诉自己做完起床仪式后就是起床了,该干正事了,此时再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就不会犯困。再比如吃饭的时候必须刷b站、坐地铁的时候必须背单词等等,通过这种仪式感,可以让很多良性循环雪球不断的持续滚大。生活part还有很多其他的想法,但最想分享给大家的就是这四个了,无论过去的生活怎么样,明天的生活永远是充满希望的,希望明年的此刻,自己又能对生活有一些更新的思考。
未来
又到了需要反复思考的部分了。现在回过头去看过去两年的未来part,之前定的几个目标都有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状态。虽然很多时候并没有刻意的去想自己定的flag,但在行为上却会不知不觉的去靠近。思考了很久,最终确定了一个目标:接下来的一年,希望可以跳出当前的职业发展路径,全面的去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是一个最近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在接下来的30年时光里,大概率我还是会有至少10年的时间会花在职业发展上,我不希望自己到35岁就被互联网淘汰,落得一身病痛,也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只是一份工作,回家就不再想干了,而且,按照当前社会的发展规律,10年后,20年后,整个社会平台的变化将不可想象,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具备长久发展潜力的事业,在以后就很有可能会跟不上时代。所以,要尝试去找到一个真正能让自己充满激情且长远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且不局限在IT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些方向,毕竟我也没有尝试过其他方向的事情,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不擅长。按照杠铃法则,依旧会将90%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有的职业路径上,但是会留出10%的时间和精力,探索其他新的方向和机会。关于具体的信息,目前脑海中只是隐约有一些思路,但是还没有办法抓住它们。等以后有机会了,再分享给小伙伴们。那以上就是今年谨记的所有内容了,整体看来下,比之前的要更加接地气一些,也许是被社会*打后变得更加现实了,也许是自己更务实了,无论怎样,都希望可以再思考的深入一些,再广泛一些。注重当下,放眼未来,希望接下来的一年可以过得更加真实且愉悦。周末愉快,再见啦~
毕业第二年谨记
毕业第一年谨记
矛盾而超懒
魔力猫啊
请我喝AD钙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