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穿孔是一类棘手的疾病,常由于医源性的创伤引起,可达39%的发生率。对于鼻中隔穿孔的修复,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细分的修复要求,例如根据有无软骨的支撑,或是穿孔的大小:小穿孔(1cm),中度穿孔(1-2?cm),大穿孔(2cm);闭合率分别为84%?,64%和31%。
这一类穿孔中,大小是是否能够完全闭合的独立危险因素,整体的闭合率可达到78%。在技术层面,无非是周围鼻黏膜的组织瓣单侧/双侧的旋转和推进,用以覆盖缺损;但这篇文献提供了另外的修复思路:一侧的自体黏膜瓣+自体软骨颗粒+对侧的脱细胞猪小肠粘膜,适用于中大间隔缺损,完全闭合率分别达72.7%和85.7%。
技术优势:1.血供的优势,传统的双侧黏膜瓣会限制转移额范围,而且当双侧同时剥离会影响鼻中隔本身的血供,影响切取的面积,使术后不闭合的概率增加;2.脱细胞的组织利于细胞的迁移和爬行,同时软骨可作为支架,增强修复组织的负荷,减少穿孔复发的可能。
个人认为:这样的一种三层闭合设计在整形外科的组织修复中是非常常见的,许多人会命名为三明治结构。其实我们可以举一反三,任何组织/空腔/腔隙的修复:带一层自体组织瓣+软骨或骨+筋膜组织(自体例如阔筋膜/或脱细胞),其修复的效果肯定是会比单一层次的组织修复会更有优势。
参考文献:
DOI:10./fpsa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