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血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床笔记一种新的眶壁缺损修复方法岛状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炎的最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12/9057520.html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Z);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03-)

眼眶的内侧壁——纸样板,同时又是鼻腔鼻窦外侧壁,当原发眶壁或鼻腔鼻窦的肿瘤累及眶壁时,其修复是非常棘手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羟基磷灰石或钛板等异体人工组织修补眶壁,外用血管化的自体组织包裹移植物体,一旦移植物裸露,鼻腔分泌物就会污染移植物,最终被迫取出,导致修复失败,这在术后放疗的患者尤为常见。采用游离的筋膜组织修复缺损,由于缺乏血供,术后感染发生率很高;单纯筋膜软壁重建,术后放疗眼球容易移位,造成眼功能丧失。因此,眶壁切除后重建眶壁结构,一直是临床的难点,作者采用改良的上颌动脉的鼻中隔支做成岛状皮瓣,进行眶壁的重建,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65岁,发现内眦部肿块3个月慢诊入院,常规术前准备,拟全麻下内眦肿块切除和岛状中隔瓣修复重建术。术前增强CT扫描提示病变累及眶内下侧壁及皮下组织,增强MRI显示肿瘤大小约2cm×2cm,肿瘤侵犯眶筋膜,未侵犯内直肌。

1.2 手术方法。经口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经鼻侧切开进路,从肿瘤周边正常组织解剖,完整切除前筛、鼻泪管和肿瘤周围1cm的眼眶内侧壁及底壁,切除眶壁的结构包括骨质和眶筋膜,直到切缘阴性为止。术中冰冻报告泪囊癌,中分化,术中眼眶内侧壁和下壁有2cm×3cm缺损。

1.3 岛状中隔瓣的制作方法。①确定切除范围和位置。根据眶壁缺损范围和位置决定中隔黏骨膜瓣大小和取材部位。术中测量眶壁缺损范围4cm×3cm,切取中隔黏膜骨膜瓣稍大,约4.5cm×3.5cm。缺损部位为内眦部,非常靠前,确定蝶腭孔为转移岛状中隔瓣的原点,测量原点与内眦部皮肤距离为6.2cm,遂取中隔距离原点相同距离的点为起点,连接起点和原点为轴,在轴的末端切取4.5cm×3.5cm中隔黏膜。②切取黏骨膜瓣。从轴的末端从前往后分离中隔黏骨膜和软骨膜瓣,注意保护中隔支的血管,此血管在蝶窦口前下方的骨面形成了一个凹陷,以此为标志,逆向分离血管,注意切断血管蒂与后鼻孔上缘的结缔组织的联系。③蒂部岛状化。咬除蝶腭孔周围骨质,凝切妨碍上颌动脉蒂转移的血管分支,如腭大血管和腭小血管,松解上颌动脉表面骨质,让中隔黏骨膜瓣根部形成0.5~1.0cm左右宽的蒂部,这样以上颌动脉为蒂部的岛状中隔黏骨膜瓣制备完毕。④缝合覆盖创面。将单一岛状的中隔黏骨膜瓣旋转,黏膜面朝向鼻腔,中隔面朝向眶脂肪等内容物,将中隔黏膜末端缝合到内眦部缺损的皮下,然后用可吸收缝线将中隔黏骨膜瓣边缘缝合固定在残存的眶壁周围。用明胶海绵覆盖中隔黏膜创面并用碘仿砂条压迫止血,1周后分次抽出砂条,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及时清理结痂,保持鼻腔清洁。

2 结果

术后随访和综合治疗。术后4周采用预防量调强适形放疗,瘤灶周围剂量达到60GY。术后2个月随访,中隔黏膜上皮化完成,转移的中隔黏膜红润,和眶壁周围完全融合,眼球运动正常,视力正常。

3 讨论

原发于睑板腺、泪囊或鼻腔外侧壁的恶性肿瘤往往累及眶内、下壁甚至前颅底,纸样板和眶筋膜的是妨碍肿瘤侵犯眶内容物的最后一道屏障,部分中晚期病例可穿透眶筋膜累及眶内容物。因此,此区肿瘤的切除势必切除纸样板及眶筋膜甚至部分眶脂肪。此处形成缺损后临床重建困难,不仅要考虑眼功能的保护,同时还要考虑局部外形美观。如何选择合适的修补材料非常重要,异体材料不耐受放疗,同时术后感染的风险大;游离的筋膜瓣缺乏血供;游离皮瓣,如前臂瓣修复眶壁仍显太厚,不利于塑性和周围的黏膜组织相容愈合。鼻中隔黏骨膜瓣为该区的修复提供了非常合适的材料,连同自体软骨或筛骨的中隔黏骨膜瓣,由于其韧度、无免疫反应已经证明在临床高效性[1]。鼻中隔黏骨膜取材较为方便,材料供给充足,伸展性好,表面光滑,具有较好的抗拉性能。其面积大约是17cm2,而下鼻道黏骨膜约6cm2,两者联合大约可提供23cm2左右的黏骨膜瓣。带蒂鼻中隔黏骨膜瓣往往具有良好的血供——无论是鼻后中隔动脉,还是鼻基底动脉,都有足够长的血管蒂,距离受区(眶内、下壁)近,易于转移、翻转,可提供足够大的组织瓣[3],故可适应于修复眶内壁、下壁的部分或完全缺损,同期修复眶壁;亦有人将其应用于颅底或侧颅底的修补[4]。即使在鼻中隔偏曲至部分中隔黏膜菲薄或穿孔的患者中,该黏膜瓣仍然适用:眶壁组织亦可以为鼻中隔黏膜提供支架,相互促进愈合,因此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本病例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岛状黏膜瓣的制作方法,即将中隔支逆向分离,通过蝶窦口的动脉压迹和蝶腭孔的扩大,将血管蒂部松解到上颌动脉,为获得最大的自由度,我们还可以切除腭大动脉和腭小动脉,这样形成的黏骨膜瓣能够形成最大的自由度,可以将黏膜瓣送到眶壁和颅底。另外,在获取鼻中隔黏骨膜瓣时,采用了鼻侧径路及内镜联合的方法,内镜下进行岛状黏骨膜瓣的制作,可以更加清晰地显露鼻后中隔动脉,在切除腭大动脉和腭小动脉时,尽量保护上颌动脉。尽管中隔黏骨膜瓣具有上述优点,但是如果肿瘤侵犯血管蒂部或中隔黏膜,这种修复的方法就有可能造成肿瘤细胞的遗留和种植,为术后复发留下隐患,严格的术前评估和选择适应证是此项技术应用的前提。对于肿瘤侵犯后筛、蝶窦和中隔黏膜的患者,不宜用此黏骨膜瓣修复。

参考文献

1.DonaldPJ.Catilagegraftinginfacialreconstructionwithspecialconsiderationofirradiatedgrafts.Laryngoscope,,96:-.

2.NormingtonEY,PapayFA,YetmanRJ.Treatmentofrecurrentcerebrospinalfluidrhinorrheawithafreevascularizedomentalflap:acasereport.PlastReconstrSurg,,98:-.

3.El-SayedIH,RoedigerFC,GoldbergAN,eta1.Endoscopicreconstructionofskullbasederectawiththenasalseptalflap.SkullBase,,18:-.

4.SnydermanCH,KassamAB,CarrauR,etal.Endoscopicreconstructionofcranialbasedefectsfollowingendonasalskullbasesurgery.SkullBase,,17:73-78.

作者

陈晓红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

Email:trchxh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