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血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例分享新医神外双周刊第十八期神 [复制链接]

1#

神外资讯《新医神外双周刊》第十八期为大家分享的是由*医院周凯副教授团队带来的:神经内镜经鼻一期手术全切巨大颅内外沟通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感谢阿西木江·阿西尔和云经纬医生的资料编辑,欢迎广大神外同道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8岁,维吾尔族。主诉:间歇性左侧鼻塞、流黏涕9月,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于9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流黏涕,为间歇性,伴嗅觉下降,无头晕头痛、血涕、反复打喷嚏、鼻痒等,患者未予重视。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症状加重,为持续性鼻塞,无鼻出血、倒吸血涕,无眼部胀痛、复视,遂就诊于*医院。既往史:年10月曾在外院行“显微镜下颅内肿瘤切除术”(具体不详)。专科查体:左侧鼻腔肿物,嗅觉减退,余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术前CT

CTA结果提示:左侧鼻腔、上颌窦、筛窦及前颅窝底占位性病变,血供丰富。

术前MRI

MRI示:表现:左侧鼻腔、上颌窦、筛窦及前颅窝底占位性病变,大小约91.78mm×63.63mm×51.87mm。

诊疗经过

诊断

1.颅内外沟通瘤(性质待查);2.左侧慢性鼻窦炎。

诊疗方案

1.肿瘤血供丰富,首先在局麻下行“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以减少肿瘤血供,减少术中出血,为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提供条件。2.造影栓塞后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颅内外沟通瘤切除术”。

手术情况

1.首先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术+部分供血动脉栓塞术。

造影提示肿瘤由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及颈外动脉部分分支有供血;术中栓塞颈外供血动脉。2.全麻下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蝶颅内外沟通瘤切除术。

术中情况

患者仰卧位,背板抬高10度,常规消*铺巾,贴无菌贴膜。左侧鼻孔镜下可见肿瘤填满左侧鼻腔,肿瘤呈灰白色,质韧,双极电凝烧灼左侧鼻腔肿瘤(图A),肿瘤血供丰富,分次分块切除肿瘤至左侧筛板水平,肿瘤基底位于左侧筛板及临近鸡冠、嗅沟处颅底。再将从右鼻孔内镜下制作大粘膜瓣翻向咽后壁,建立双鼻孔操作通道,见肿瘤侵蚀左侧筛板骨质,部分筛板骨质被肿瘤侵蚀游离于肿瘤内,肿瘤向颅内左侧前颅窝底方向膨胀性生长。磨除双侧筛板及前颅窝底骨质扩大暴露肿瘤基底,肿瘤血供主要来自筛前动脉(图B)、筛后动脉及咽升动脉(图C),切除肿瘤过程中阻断其血供,切除颅外肿瘤后,可见前颅窝底骨质缺损及伸向颅内方向肿瘤的蛛网膜界面,分块切除颅内肿瘤(图E),肿瘤与左侧额叶粘连紧密,部分蛛网膜界面缺如,与脑组织界限不明显。肿瘤镜下全切(图F),术区严密止血。右侧取自体大腿适量脂肪、阔筋膜、人工硬膜及肌肉行脑脊液漏修补和颅底重建,由于鼻中隔黏膜瓣受肿瘤侵蚀变薄且血供差,遂使用右侧中鼻甲瓣用于前颅窝底加固重建,碘仿纱条填塞固定。

术后处理

因术中前颅窝底开放,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予以腰椎穿刺置管持续引流10天(前3天维持24小时引流量约~ml;第4天后维持24小时引流量约~ml);卧床12天后拔除鼻腔填塞物。

术后MRI

MRI示:未见明显肿瘤残余

病理结果

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示:(沟通瘤)结合HE形态及免疫组化符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免疫组化:AE1/AE3(-),S(-),GFAP(-),SOX10(-),CD34(局灶+),STAT6(+),SMA(-),Desmin(-),VIM(+),PR(-),EMA(-),Ki-67(热点区5-10%+),Bcl-2(+),CD99(部分+)。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可,恢复良好,经MDT多学科讨论后建议后续行放射治疗。

讨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是一种罕见的间质细胞起源的梭形细胞肿瘤,最早由Kelmperer和Rabin于年发现,通常发生在胸膜[1]。发生于鼻腔者少见,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而头颈部SFT主要位于眼眶、鼻腔及鼻窦、唾液腺及甲状腺等[2-5]。年第4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6]将SFT归为交界性/低度恶性潜能的软组织肿瘤,其与染色体12q13的周期性重组产生的NAB2-STAT6基因融合相关[7]。SFT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为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其中发生在胸膜内的SFT有13%-23%为恶性,但发生于胸膜外的SFT大多是良性的[7]。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SFT的主要手段,具体术式需要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大小等情况而定。

鼻腔SFT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肿块,如果有症状,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是鼻阻塞、鼻漏、间歇性鼻出血和眼球突出,肿瘤直径大小通常为2.8-8.0cm[8]。颅内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颅内SFT的MRI多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单发肿块影像;T1像多为等信号,T2像以低信号,但是这种影像学表现缺乏临床特异性,确诊仍依靠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SFT的金标准,典型SFT病理学表现为有或无包膜的实性肿块,切面灰白色。光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分布疏密不一,分布形态多样,其间可见胶原纤维束混杂。有一些镜下特征被认为是恶性SFT的典型特征:核不典型、细胞增多、坏死、核分裂象计数4个/10HPF。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和其他类型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SFT的免疫组化特点为VIM、CD34及bcl-2阳性表达,部分病例可有desin、actin、和Ki-67阳性表达[9-10]。

目前,该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原则为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防止肿瘤复发,提高治疗效果。由于颅底解剖结构复杂,相邻眼部、鼻腔、颅底血管及神经等重要结构,故沟通性肿瘤手术难度大[11];同时,肿瘤破坏颅底硬膜和颅骨后,可向四周扩张性生长,术后容易出现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脑膨出及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等并发症[12]。肿瘤全切除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次全切除,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应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设计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研究显示:鼻腔SFT大多采取鼻腔内窥镜手术切除[13],对于颅内沟通性肿瘤,内镜能够显露显微镜下不能直视的盲区,特别是显露隐藏于额窦、筛窦、蝶窦,甚至是前床突后、海绵窦、中颅底等区域的肿瘤,能够充分显露肿瘤,辅助切除颅底病变;同时,内镜下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补颅底缺损,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脑脊液鼻漏的发生率。

本例巨大颅内外沟通瘤,是采用双镜联合分期手术还是内镜下一期切除,病人成功的手术治疗效果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启示;沟通瘤内镜手术的颅底重建技术也很重要,本例患者除常规使用自体脂肪、阔筋膜、人工硬膜等多层材料常规修补重建之外,因鼻中隔黏膜瓣条件不佳,使用了中鼻甲瓣,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颅底重建方法。

总之,SF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是通过术前检查准确定位,手术彻底切除,根据术后病理做出明确诊断。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切除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方式短期疗效良好,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较少。而SFT生物学行为仍有待研究,具有局部复发、转移的倾向,因此术后应进行长期随访。

供稿人:阿西木江·阿西尔,云经纬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