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血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父亲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专业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前言我的父亲是个另类的人,昨天(阴历9月19日)是他的生日。他是一个普通人,对我而言却是一面旗帜,是我人生道路的引领人。想起离世七年的父亲,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诙谐有趣,他的胆小怕事,他的睿智聪慧……像过电影般地浮现——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我五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中,再也没有遇见过如此有趣,如此可爱,如此真实的人。他是普通人中的智者,智者中的"傻瓜"。我想起父亲时无悲有喜,常会莞尔一笑,感叹一声:谁会有这个老者活得明白,活得精彩呢?青葱岁月父亲出生在西南偏隅的一个小县城(关岭)。他的父亲(我的爷爷)是县*府的*事科长,交通局长;他的母亲(我的奶奶)是一个地主家的独养女儿,真正的"独生子女"。结婚时奶奶的陪嫁是县城正街上的一套两厢大厅带院子的大房子,还有满屋雕龙画凤的红木傢倶。奶奶常吹嘘婚礼的红火:陪嫁的礼品堆满了正厅,送新娘子的队伍蜿蜒排出很长。我爷爷并非当地土箸,上一辈是由江西入黔,至于祖爷从事什么职业,已不祥矣!据父亲描述,我爷爷年轻时是相当励志,相当聪慧的,考试全县第一。县太爷一喜之下,令他"跑马圈山",所以有许多土地归他所有。这里面是否有演义的成分?不得而知。不过"文化大革命"时,父亲因出生不好被批斗得厉害。想必那些我们没见过的土地确实存在,它昭示着老周家的黑历史。父亲行四,上有一哥二姐,下有二个妹妹。爷爷还有二房奶奶,生有一女。据父亲追忆,家里两个男丁,唯他独得爷爷宠爱。伯父比他年长很多,是一小学校长,很有文化,写得一笔好字,但因沾染抽大烟恶习,被我不嗜烟酒的爷爷深恶痛绝。全家吃饭时,大伯低垂着头,不敢弄出声响,若有异动,爷爷一筷子扔出去,大伯噤若寒蝉。而我父亲从小狡黠机敏,爷爷深爱之。望之便喜笑颜开,任由其攀爬绕颈,扯须弄发。兴起时用大白床单挥毫做画,爷爷不仅不责罚,还拈须大赞小儿聪慧,是可造之才!故民间有言: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不假矣。父亲少年时期过得很是无忧无虑。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每人都裹挟向前,不容思量。贵州解放了!爷爷属于"伪*府"投城人员,继续为新*府工作。父亲乃一热血青年,15岁初中毕业后即报考*校,参加考试,以优异成绩作为小县城的唯一,考上"中国人民解放*西南航校",开始了他的*旅生涯。父亲随着一车新兵,踏上了远离父母的旅程。据父亲回忆,他们坐的*车上堆满了广柑(关岭人称*果),他又渴又饿,愣是没敢吃一口,在他的印像中,这是他见过的最香最大的*果。从这点看,父亲是个胆小怕事、循规蹈矩之人。到了航校,开始了艰苦的理论学习,学习第三年开始分科。父亲的梦想是当飞行员,遨游在祖国的蓝天上。怎奈有"鼻中隔弯曲",只能退而求其次,学习飞机无线电维护及修理。父亲的内心是崩溃的,但为了新中国,服从命令,听*指挥。仍努力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特设师,这是后话。在航校读书时,学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选拨人才是重中之重。这些学员中有大学毕业生;大专、中专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而我父亲仅是初中毕业生,差距不是一般大。父亲是个要强的人,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他说经常在熄灯号后打着手电筒学习,一天只睡几小时,困了用冷水淋头,清醒后继续再学习……他成为航校里最优秀的学员,虽年龄最小却当选班长。这是最让他骄傲的光辉岁月。父亲在航校读书时,对新生事物充满了狂热的激情。他学会了手风琴、口琴、滑冰、游泳,跳舞,还专门到"青岛音乐学院"函授,进修学习美声唱法。作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也是当时年轻女孩追逐的对像。作为国之骄子,父亲是有点心高气傲的。多年后翻家里影集,总有些女孩的照片,妈妈说是喜欢爸爸的人,可惜都有缘无份了。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爸爸即将从航校毕业时,爷爷因"三反"、"五反"扩大化,被抓起来劳动教养。因年岁大情节轻,专门割草喂牛马。据父亲描述,爷爷白净脸皮,戴圆框眼镜,拄文明杖,是个谨小慎微的人。此时发生了一件大事,二奶奶突然暴病,医院就去世了。此消息数日后有乡*遇见外出割草的爷爷,便好心告诉了他。哪知爷爷当晚就从监管的楼上跳下,当场亡故。在"唯成份论"的年代,因为爷爷,我父亲已不知不觉被入另册,从此再无幸运降临。航校毕业后,父亲分到辽宁锦州某航空部队服役,当特设师。这时的父亲已提干,他的津贴除留下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寄回家里。爷爷死后,家里失去经济来源。彼时伯伯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伯母无工作,正是自顾不睱之时;二姑母,三姑母已嫁;五姑母,六姑母正在读书;最可怜的是二奶奶的女儿,无父无母,只有去给别人当保姆。我的奶奶,一个家庭妇女,只靠典当点东西为生。我父亲的津贴,真乃雪中送炭,是家里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多年后,我的小姑母含着泪说,没有父亲,她不可能继续读书,更不可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所以,父亲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的家人,这也是他转业回乡的原因之一。父亲最爱读书。唐诗宋词、苏联文学、世界名著,都是他的最爱。尤其是唐诗宋词,现在翻来,都有红色的划痕和批注,某些部分笔色深浅不一,想必不只读过一次。他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来是深有体会。时间过得飞快,父亲在部队服役十余年了,转眼已成大龄男青年。姑母说,父亲回乡探亲时常被拉去相亲,但他挑三拣四,总是不满意,这让奶奶伤透了心。在五六十年代,父亲不畏人言,一心追求真爱,也算是另类!当时的空*,是国家的宝贝。在经济困难的年代,空*的吃、穿、住、行都是最优,每年都有疗养。父亲是疗养结束,返回沈阳的火车上,邂逅了母亲。母亲是卫校学生,正返回沈阳读书。当时母亲年方十八,美丽大方,是教授的女儿。我经常问母亲,爸是怎么和她搭上话的?其实很老套,就是跟母亲借了一本书,然后要地址,一来二往就书信传情,鸿雁往返了。相识二年后,父亲又略施小计,将母亲"骗"到部队结婚。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爱情,甘心被骗哈!彼时父亲已是二十八岁了。峥嵘岁月因为爷爷的问题,父亲在部队停止进步,连入*都不行。一个又一个的运动让父亲心灰意冷,萌生退意。这时母亲卫校毕业后已留在"沈阳工人疗养院"工作,父亲可转业到沈阳。但他太思念家乡亲人了,在东北待了十几年的他,坚决要求转业回乡。这是我们最不能理解的。当年的沈阳,是工业城市,是最发达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北上广深,干嘛要回到又穷又落后的贵州小县城?从这点看,父亲是个率性之人,真性情之人,一点也不精明。我的外祖父是"大连铁道学院"的教授,当初我父母结婚时就坚决反对,现在宝贝女儿要到贵州更是不满。和以往书里、电影里的故事一样,所有一切世俗的东西都被爱情打败!我的"布尔乔亚"的母亲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在父亲编织的美丽梦境里,怀着我,一路西行,向我的故乡进发。这一呆,就是五十五年,再也没有离开过。父亲是个很童真的人,常常童心大发,喜欢搞东搞西。对一切新事物,特别感兴趣。小发明,小创造不断,有时给你惊喜,有时让你惊吓。他开心生气,一望便知!笑时张着大嘴,"呵呵呵"的,有可爱的虎牙露出来;怒时眼睛鼓起,嘴唇紧捂,鼻孔搧动,要吃人的样子。奇怪的是这之间居然可以没有过渡,无缝对接。俗话说的,翻脸比翻书还快,说的就是我父亲。从小到大,从来没听过他给我妈说甜言蜜语,相反很多时候,因我妈饭做得太难吃而抱怨、发火。但挡不住我妈对他的敬仰之情,当他神一样的存在。而对于孩子的我们,暴脾气的他,居然从不发火、从不打骂、从来顺从。真是奇了怪了!回到家乡的父亲,很有大干一番的热情。把小县城里的文艺青年,聚在家里排练歌剧,话剧,吹拉弹唱,吟诗作画,很有点"雅痞风"。一群"文艺青年",天天吟诗作对,无病呻吟,坐而论道,一来二往,父亲也觉得无聊。再则钱像"水流沙坝"一般,冲得精光光,久而久之,父亲也承担不起。(据说在小县城,父亲工资是除了县长外的第二高);再则父亲有我时已过三十多岁了,紧随着老二,老三的降临,开销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忙碌,父亲也慢慢褪去热情,变得务实起来。但是,我父亲对吃的热情从未消减!据他给别人吹牛,他转业回家乡的另一最大原因,居然是想念家乡的吃食,有时想得要哭。父亲对穿不讲究,但再穷也不能亏了嘴巴。印像中我们家买甘蔗是论捆扛,买樱桃是论篮提,买牛肉是论腿拎。父母发工资时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之时,老老少少全家下馆子嗨皮,肚皮溜圆地鱼贯而出……我们家前半个月过得像地主,后半个月过得像穷人,月底必到余会计处支钱,月月如此,从未间断。吃货对吃的热爱,在我爸这里完美体现。什么时候的父亲最可亲?最可爱?最可乐?最欢喜?最得意?是做了美食,吃到美食,得到众口一词的赞美!这时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抱起板凳跳起"蹦嚓嚓",眉飞色舞,大嘴咧起都要扯到耳朵根了。父亲的"名人名言"我们三个孩子齐会背诵:人生一世,吃喝二字!有*的不吃,犯法的不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哪一句和吃无关?父亲对工作的热情认真也是不摆了。转业时先到商业系统,后到工厂,再到经济委员会,计划委员会。他担任领导工作,对每份工作都投入十二万分的热情。从生到熟,谁也别想唬弄他。他就像一颗螺丝钉,安在任何岗位都严丝合缝,从不松动。他能飞快地适应一切,除了巨爱学习外,从来都是不耻下问,向一切比他懂的人学习。他还具有工匠精神,热忱地投入工作,希望把组织交给的每份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他一生追随*,一直递交入*申请书,但直到一九七九年拨乱反正,爷爷历史问题得到平反,父亲才入愿。所以,很佩服他,一直是个有信仰,有追求之人。这样内心坚定的人——少有!直言快语的父亲,在六七十年代的历次运动中,因爷爷的问题,难逃劫难。他不嗜烟酒,但因为苦闷无处消解,学会了抽烟,但仍滴酒不沾。六十岁后因哮喘严重,又毅然决然戒了烟。他去世后整理他的遗物,翻到一本日记,让我泪下。其中无儿女私情,无家中巨细,写满他文革时期的心路历程。都是在"斗私批修",都是在检讨自己,想方设法修正自己,改造自己,去理解一切不能理解之乱像。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最让人无语和无法理解的地方,正是这种对信仰顽强地追随,就如佛教徒般的虔诚。质疑,否定,再质疑,最后还是信任!居养岁月父亲是个幽默的人,是个喜欢听奇闻逸事的人。他笑起来"呵呵呵"的,好像要倒不上来气的样子。我的几个姑母个个是说笑话的高手,他们在一起吹牛摆古时,常常会笑得东倒西歪的。而我的四姑母又是其中之最!用最作古正经的表情,讲着最好笑的笑话,真乃"冷幽默"的高手。父亲退休后,哮喘就找上门来,他端坐时毫无病态,一启动时声喘如牛,大张着嘴直倒气,真正可怜。开始时他还可以在几个姑母家自由走动,而后十年就只能像"座山雕"一样,盘踞在家中沙发上了。这样一个爱说爱笑爱动喜玩之人,只能在家中端坐,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有一次到重庆看病,在我家中小住,他居然慢慢挪到门诊,打个"的士"满城逛,最后师傅送回家来。回家后他得意非凡,学四川话给我们听,说四川人幽默,"讲言子"像听相声一般。后来又如此炮制了几回,把我妈吓个半死,从此严加看守,再无逾矩。父亲不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超级怕死!晚年时一传来他同伴死去的消息,他都要消沉好久。他像神农尝百草一般,只要有新药出现,再贵也要买来吃。服药前拿个放大镜,戴起老花镜,认真研究说明书,不懂的地方要打电话来问明白。奇怪的是,一用新药,所有副作用都会在他身上出现,令你哭笑不得。他认真地和我探讨过死亡。他惧怕死亡,他希望有尊严地死去,不要在最后关头,把他剥得光溜溜的,在他身上插满管子。也许老天爷听到了他的祈祷,父亲不是因为哮喘,而是脑溢血,一睡不醒,安然而逝。父亲是个纯良的人,他怜悯一切弱小。听到、看到悲伤的事,会情不自禁红了眼圈,落下泪来。"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对我父亲无用。从部队转业后,他远赴云南去找二奶奶家的女儿。此时我这个小姑母嫁到云南,正拖着五个孩子在街边摆摊做小生意。两兄妹相见,说一阵哭一阵,父亲掏出所有钱给她,令她终生难忘。父亲去世前几年,我们陪他去云南看姑母,车一入城门,我的表弟一路放着鞭炮迎我们到家,我的姑母,姑父携儿女孙子家门前相迎,把我们感动得要命。我的伯父,几个姑母,包括堂姐,表哥,表姐,都得到过父亲的帮助;我家里常有乡*打扰,甚至还有以前租我家地的租户……只要有能力柤助,父亲总会倾力相帮的。在父亲的葬礼上,我的尚存于世的所有老辈子、我的堂姐,表哥,表姐,表弟,表妹都来了,还有很多相熟不熟的乡亲,父亲的同事……他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呀!最让人感动的是我的一个表叔,已半身不遂,行动不便,硬是由儿子背着来的。此刻,他们讲着我父亲的好,真心地为我父亲流泪,让我们认识了父亲的另一面。诗人臧克家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骄傲!父亲的生日是阴历9月19日,是观音菩萨的生日。我更加相信父亲是观音菩萨身边的小童,随观音菩萨去普渡众生去了。我爱你,平凡而不普通的父亲,你在那边一切安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