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又称作变应性鼻炎,是由于机体对某种物质过敏而引起的鼻炎,可引起一系列过敏性症状出现。
过敏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出现炎症,表现为充血或者水肿。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清水涕、鼻痒、喉部不适、咳嗽等症状。当鼻内出现炎症时,鼻腔内可以分泌大量的鼻涕,并可以因感染而变成*色,流经咽喉时可以引起咳嗽,鼻涕量十分多时还可以经前鼻孔流出。
过敏性疾病的病因复杂,往往一“触”即发,迁延不愈,令人十分苦恼。面对这种严峻的现状,WHO建议,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应该采取对症治疗联合对因治疗的理性化综合方案。
特性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针对过敏性疾病的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治愈过敏性疾病的目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安全性高,其至今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
该方法用药方便,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家中或差旅途中均可安全使用;给药温和,无须打针,尤其适合儿童患者。经两个月治疗后所有症状消失,再维持一段时间,大多患者治疗效果可保持5年以上,部分患者可保持终身。
治疗原则为:
(1)、脱离与致敏原接触
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致敏原一旦确定则应尽量避免与其接触。经过较长时间的隔离,患者对该致敏原的敏感性可能降低或消失,从而达到减敏目的。这段时间因人或过敏原而异,但主要是因人而异,通常需要半年或数年,个别患者需要终身避免接触过敏原。
(2)、脱敏治疗
近年来对哮喘和变应性疾病患者的脱敏治疗有新的认识,过敏原的纯度和抗原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仍然是变应性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过敏原浸液的制备必须标准化,并应注意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3)、药物治疗
①抗组胺药:
目前多主张用第二代H1抗组胺药,如特非那丁、阿斯咪唑、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及阿伐斯汀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具有不良反应小、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优点。大多数药物在治疗剂量时没有镇静的作用。
②非激素类抗炎药:
色甘酸钠和奈多罗米钠是临床上较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非激素类抗炎药物。色甘酸钠喷雾吸入,有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作用,宜在发作季节前1~2周使用,但对急性发作期无效。
酮替芬对预防哮喘发作,减轻鼻炎症状有一定效果,但该药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长期服用可引起肥胖。
③糖皮质激素:
局部用激素与其受体具有高亲和力,是治疗过敏性和非过敏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鼻内常用的制剂为二丙酸倍氯米松、丁地去炎松、氟替卡松等。
规则地预防性使用鼻内激素可以减少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打喷嚏、鼻塞、流涕、鼻痒等症状。特别是季节性和经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单纯的过敏性鼻炎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
④鼻黏膜血管收缩剂:
主要是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目前多用伪麻*碱。
⑤抗胆碱药物:
可以减少鼻分泌物的产生,但对鼻塞、鼻痒及打喷嚏等症状无效。
⑥抗白三烯药物:
目前常用的口服制剂有孟鲁司特钠(顺尔宁)和扎鲁司特(安可来)。
(4)、阶梯式治疗方案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轻重不一,鼻腔内激素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鼻中隔穿孔,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主编的“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的国际指导文献推荐实施阶梯式治疗方案:
①轻度间歇性鼻炎:口服H1抗组胺药。
②中、重度间歇性鼻炎:鼻内喷射丙酸倍氯米松,每日~微克,治疗1周后,加用H1抗组胺药和(或)口服糖皮质激素。
③轻度持续性鼻炎:口服H1抗组胺药,或鼻内喷射丙酸倍氯米松,每日~微克。
④中、重度持续性鼻炎:鼻内喷射丙酸倍氯米松,每日~微克,症状严重者,可加用口服H1抗组胺药和(或)短期口服激素。方案中的丙酸倍氯米松可酌情用等效应的其他鼻腔用糖皮质激素代替(表15,表16),如氟替卡松(辅舒良)、布地奈德(雷诺考特)。
(5)、同步治疗鼻窦炎
过敏性鼻炎患者往往合并鼻窦炎,在临床上,40%~75%的哮喘患者伴发慢性鼻窦炎,而约35%的慢性鼻窦炎患者有哮喘的证据。
哮喘和慢性鼻窦炎并存的患者,其哮喘通常不易控制,成为难治性哮喘的一种类型。因此,在哮喘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治疗慢性鼻窦炎。
(6)、慢性鼻炎或鼻息肉患者如何改善呼吸
有这些慢性鼻病的患者通常感觉经鼻吸气有困难,而经口呼吸感觉非常好。这时可酌情经口呼吸,但应注意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应坚持长而慢地呼气,将肺部的气体尽可能呼出,同时让肩部和躯体尽可能放松。肺排出的滞留气体越多,自然吸气时吸入的新鲜空气和氧气就越多。
本文已经
张友平医生同意授权刊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