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男性患者,30岁,主因鼻塞、头痛、伴有打喷嚏及流清水样鼻涕3年余而来我科就诊,鼻内镜检查可见:双下鼻甲肥大,右侧为甚,黏膜湿润色泽暗红,鼻中隔呈“C”型向左极度偏曲,并有两个棘突与左下鼻甲根部抵触粘连紧密,其下部还有前后走行之嵴突。
鼻窦冠状位CT提示鼻中隔左偏并有骨棘抵于左侧鼻腔外侧壁,双下鼻甲肥大。象这种集“C”型偏曲、嵴突及双棘突于一体的多重偏曲,比较罕见,手术也极具挑战性。
首先按前述方法进行了三线减张取骨,在凿除鼻中隔嵴突及双棘突时,妥善保护好双侧黏软骨膜最为关键,可先剥离棘突上下部黏软骨膜,切开其上下部软骨或骨质,消除其张力,再剥离棘突顶端的黏软骨膜就比较容易,剥离嵴突处的黏软骨膜时,先从上方剥离至其后方,再从后方向前倒行剥离,这样可最大限度地保护黏软骨膜尽量不破损,或要保证一侧的黏软骨膜完整,万一两侧黏软骨膜都有破损,但要保证破损处不重叠,若破损处对穿重叠了的话,则用软骨片或骨片植入对穿的破损处,或采取其他方法妥善处理,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不然的话就可能形成鼻中隔穿孔或矫正不彻底。
由于术中充分体现了精准微创原则,该患者的手术经过顺利,术后7天拆线,鼻内切口一期愈合,终获满意疗效。
小贴士:
鼻中隔偏曲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16%~79%,其中“C”型及“S”型偏曲较多,但也有“N”型(折叠型)偏曲或伴有嵴突、棘突或矩状突等复杂偏曲,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头痛、鼻出血及嗅觉障碍等症状。有的还会引起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高血压及鼾症等疾病。
若鼻中隔偏曲比较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药物治疗效果又不佳时,在符合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应及早手术干预。目前比较推崇的手术方式是三线减张法,该术式是以鼻中隔偏曲产生的生物力学分析为依据而设计的,由于颅面骨的发育障碍或外力作用导致的发育不均衡,可引起下列改变:①两侧的外侧腭突上抬过高、错位融合或原始鼻中隔过长,可压迫鼻中隔软骨形成“C”或“S”型等各种形状的偏曲,因腺样体肥大引起的硬腭高拱也可导致相同的结果。②额骨、上颌骨及腭骨发育完成较早,而鼻中隔软骨发育完成较晚,因其骨化空间已固定,鼻中隔软骨还继续生长而又无法延长,就会对其周边骨产生压力,在其连接部位形成突起;③鼻中隔相关支架骨骨化过程不同步,由于鼻中隔的后下部最先骨化,在筛骨垂直板、犁骨、上颌骨鼻嵴及腭骨鼻嵴骨化固定后,其软骨部分仍继续生长,导致各支架骨互相挤压而形成偏曲。以上原因形成了鼻中隔软骨前、后、下三条受力线及核心受力区,在这三条受力线的区域切除条状软骨和骨质,解除其应力,鼻中隔偏曲就自然得以矫正。由于三线减张法保留了绝大部分鼻支架骨,更加符合鼻腔生理功能的需要及微创原则,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三线减张法的3个关键步骤:①在鼻中隔软骨前端垂直切除2~3mm之软骨条,使其与鼻中隔软骨下部的水平切口相连,呈“L”形,此处常是形成前位偏曲或脱位的受力部位,称为第一张力区;②分离方形软骨与筛骨垂直板之连接,适当咬除筛骨垂直板前缘的骨质,此处常是形成“C”型、“S”型、“N”型或高位偏曲的受力部位,称为第二张力区;③水平切除3~5mm宽的方形软骨下端软骨条,并凿除偏曲的犁骨及底部的鼻嵴,此处常是形成嵴突、矩状突及后位偏曲的受力部位,称为第三受力区。这样就将鼻中隔软骨的前、后、下方游离,只剩顶端连接,此时鼻中隔软骨及各部骨质回归中线,偏曲得以矫正,若鼻中隔软骨也有明显的偏曲,除了划痕外,还可将其取出塑形后植回。因为只切除了小部分软骨及骨质,保留了绝大部分鼻支架骨,可避免鼻梁塌陷、鼻中隔穿孔,或因鼻中隔软弱而随气流摆动等并发症。
往
期
精
彩
?我院开展节前医疗安全检查
?我院儿康科举办欢庆元旦主题亲子趣味运动会
觉得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