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ICphoto
近日,8岁男童轩轩挖鼻孔两天后,开始高烧还头痛呕吐,去医院一查,发现轩轩出现了颅内感染,进一步确诊为细菌性脑膜炎。所幸发现及时,经过药物治疗,轩轩已治愈出院。妈妈刘女士称,儿子两年前就养成挖鼻孔的习惯。
“相关统计,我国每年均有因抠鼻子引发颅内感染并致死病例。”医院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谭新华介绍,面部有一个“危险三角区”,位于两侧口角至鼻根区的三角区域,而鼻部解剖位置正好位于危险三角区。
面部三角区有其特殊的结构。谭新华介绍,三角区的静脉分布分别构成深浅两个网,深静脉网与浅静脉网的分支相通,而且与眼眶、颅腔海绵窦相通。面部静脉的特点是静脉腔内无瓣膜,瓣膜可防止血液回流,也就是说,面部静脉没有这个功能,血液可出现回流。因此,这个三角区内的炎症或感染处理不好,可经过面部静脉逆向流入颅腔内的海绵窦等部位,继而引发感染。
鼻前庭,也就是我们在用手指挖鼻子能接触到的部位,除鼻中隔黏膜外,其他区域均有皮脂腺和汗腺,在不断刺激下,可能会出现疖肿。谭新华解释,因为面部三角区的特殊结构,疖肿内的细菌可以逆行向眼眶、颅腔内的海绵窦扩散,形成严重并发症,如眶内感染,甚至颅内的海绵窦感染。经常挖鼻孔还可导致鼻出血、鼻前庭炎、鼻前庭湿疹等。鼻前庭炎与过敏性鼻炎关联性较高,主症状为灼热感、干痛。鼻前庭湿疹,搔抓、摩擦为常见诱因,主要表现局部渗液、皮疹、瘙痒、结痂、烧灼感等。
对于孩子的挖鼻孔习惯,谭新华认为,应找出病因并对症治疗。常见诱因有过敏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过敏性鼻炎是挖鼻孔的常见诱因之一,春秋季节高发,主要表现为喷嚏、鼻塞、鼻痒、清涕,可根据医嘱进行抗过敏治疗、鼻腔冲洗、免疫治疗等。干燥性鼻炎也是常见的诱因,春秋冬季高发,主要表现为干燥、灼热感、痛感,如有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确诊。治疗方面通常包括鼻腔冲洗、营养支持、其他鼻内的保湿、润滑鼻黏膜的药物等。另外,对于单纯的不良习惯,家长需及时进行引导、教育,必要时到心理科诊治。”
新京报记者刘旭
校对刘军